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 收藏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and vitalization pathways of poor villages based on multifunctional rural development theory:A case study of Zahan Village in Hainan Province

作     者:马历 龙花楼 屠爽爽 张英男 MA Li;LONG Hualou;TU Shuangshuang;ZHANG Yingnan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南宁530001 

出 版 物:《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年 卷 期:2019年第38卷第9期

页      面:1435-144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1286,41971216,41901207) 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fp-2018-4) 

主  题:乡村振兴 农村贫困化 乡村多功能理论 路径选择 海南省 

摘      要: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单一生产功能,乡村多功能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多功能路径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率,并提高农村社区和家庭面对生存压力的能力。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阐释乡村多功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多功能视角剖析贫困村域乡村发展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总结提炼其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①在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海南省什寒村实现了从弱势的贫困农村向产品多样化的多功能乡村转变;②乡村农业生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弹性具有积极意义;③驱动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因素包含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然本底、资金技术、行为主体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④针对贫困村域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从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从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通过总体谋划、各个击破以实现乡村振兴。最后从多功能视角,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