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珠江三角洲地区亚运期间颗粒物污染特征 收藏

珠江三角洲地区亚运期间颗粒物污染特征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during Asian Games in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作     者:胡伟 胡敏 唐倩 郭松 闫才青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1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13年第33卷第7期

页      面:1815-182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025728,20977001,21190052)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No.201009002) 

主  题:PM2 5 化学组成 二次生成 来源 珠江三角洲 

摘      要:为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2010年11月11日—30日分别在广州市区城市点及下风向鹤山区域点采集24h颗粒物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广州和鹤山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3±16.5)μg·m-3和(98.2±20.8)μg·m-3.鹤山PM10平均浓度高达131.6μg·m-3,且PM2.5占PM10的74%,表明区域PM2.5污染凸显.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无机离子(SNA)分别占39%和42%,有机物(OM)分别占31%和26%,EC分别占5%和6%.根据EC示踪法粗略估算,广州和鹤山PM2.5中一次有机碳POC分别占15%和13%,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4%和3%.总体上,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生成(SNA+SOA)均约占50%,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区域性二次污染的特征.广州市区PM2.5及SNA、Cl-和EC明显低于区域点鹤山浓度水平;与2004年同期研究(PRIDE-PRD2004)结果相比,气象条件相似,而广州市区PM2.5及EC浓度分别显著降低达29.6μg·m-3(29%)和3.5μg·m-3(49%),反映出亚运期间一次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