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AT1受体在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机... 收藏

AT1受体在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Role of AT1 receptor in insta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aused by homocysteine

作     者:李天翔 祝志波 郝祥宇 郭建强 Tian-xiang Li;Zhi-bo Zhu;Xiang-yu Hao;Jian-qiang Guo

作者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出 版 物:《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年 卷 期:2020年第30卷第5期

页      面:1-7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560082) 

主  题: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不稳定性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摘      要: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在同型半胱氨酸(Hcy)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将21只6周龄雄性载脂蛋白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高同型半胱氨酸组(HHcy组)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替米沙坦组(HHcy+TLM组),每组7只,共饲养12周。治疗前后测量各组体重、收缩压(SBP)。饲养12周后,摘眼球取血,检测血脂和Hcy。油红O染色主动脉根部斑块;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斑块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驱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Masson染色胶原蛋白。结果HHcy组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大于CTL组(P0.05),IL-6、MCP-1、MMP-9、mac-3的表达水平高于CTL组(P0.05),而胶原含量低于CTL组(P0.05);HHcy+TLM组斑块面积小于HHcy组,IL-6、MCP-1、MMP-9、mac-3的表达水平低于HHcy组,胶原含量高于HHcy组(P0.05);HHcy+TLM组的SBP及体重与HHcy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cy+TLM组降低。结论Hcy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且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替米沙坦有逆转Hcy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T1受体实现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