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收藏

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The change of morphology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in Trichosporon asahii by in-vivo passage and in-vitro induction

作     者:韩秀峰 李海涛 杨蓉娅 张杨梅 田艳丽 周剑锋 杨冬倩 

作者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太原030001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 

出 版 物:《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年 卷 期:2015年第8卷第1期

页      面:6-10页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706[医学-药理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军队"十二五"重点课题(BWS11J059) 

主  题:阿萨希毛孢子菌 形态学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体内传代 体外诱导 

摘      要:目的观察小鼠体内传代与氟康唑体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4株***在小鼠体内5次传代后,观察传代前后菌株形态和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择临床株CBS 2479和环境株CBS 8904,在含不同浓度氟康唑的固体培养基中体外诱导,观察诱导前后菌株形态和MIC值的变化。结果体内传代后所有菌株的MIC值和菌落形态较传代前均有较明显变化,其中临床株的MIC值较传代前增长8倍,而环境株的光镜下形态变化较明显,从以孢子状态为主变为孢子和菌丝的混合状态。体外诱导后,临床株和环境株的MIC值均256μg/ml,以临床株的MIC值变化幅度最大,其光镜下细胞形态也从诱导前的菌丝状态为主转化为孢子状态为主。结论 ***体内传代及体外诱导前后形态及药物敏感性均发生变化。体内传代后环境株形态有向临床株转变的趋势,而体外诱导后临床株逐渐向环境株转变。临床株标准株两种情况下氟康唑MIC值增高均以临床株更为显著,体外诱导较体内传代氟康唑MIC值增长更高、更快。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