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白细胞介素35和白细胞介素37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收藏

白细胞介素35和白细胞介素37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 35 or interleukin 37 and clinico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作     者:陈飞儿 张凤 谈振宇 夏庆华 包士三 陶琨 董志恒 CHEN Feier;ZHANG Feng;TAN Zhenyu;XIA Qinghua;BAO Shisan;TAO Kun;DONG Zhiheng

作者机构:北华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病理科上海200336 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0050 

出 版 物:《中国癌症杂志》 (China Oncology)

年 卷 期:2020年第30卷第6期

页      面:456-46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基  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6ZR1432600) 

主  题:结直肠癌 白细胞介素35 白细胞介素37 预后 多因素生存分析 

摘      要: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者认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和(或)IL-37与CRC的发展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探究IL-35和IL-37在CR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IL-35和IL-37与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191例CRC患者手术病理蜡块的肿瘤组织,与其匹配的非癌组织是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肠癌手术切缘蜡块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将CRC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染色,并运用Image-Pro Plus将IHC染色阳性部分定量分析,结合随访结果,探讨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IL-35和IL-37的表达水平与CR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癌组织相比,CRC组织中IL-35的表达量减少了50%(P0.0001)。CRC组织中IL-37的表达量与非癌组织相比增加了40%(P=0.01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中IL-35(HR=0.39;95%CI:0.16~0.97;P=0.04)的表达水平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IL-35和IL-3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CRC的发展有关,IL-35的表达水平可能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