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南京210008
出 版 物:《安全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09年第9卷第5期
页 面:76-8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91) 863计划重点项目(2007AA061101)
主 题:污染修复 多环芳烃 土壤 植物修复 玉米/苜蓿 玉米/黑麦草 间作
摘 要:采取野外田间原位修复方式,研究经济作物和修复植物单作和间作模式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结果显示,在各试验处理中,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修复效果均略低于苜蓿单作和黑麦草单作的,但是,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具有较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处理对土壤PAHs总量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25%~30%,其中高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26%~35%。这两个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其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为9×10~6~12×10~6 CFU·g^(-1)、7×10~4~9×10~4 CFU·g^(-1)和4×10~5~14×10~5CFU·g^(-1),同时,PAHs降解菌数量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达到1.3×10~5~1.8×10~5 MPN·g^(-1),占细菌总数的6%~8%,是其他处理的2~3倍。修复植物苜蓿或黑麦草和经济作物玉米间作模式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土壤PAHs的降解率,在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