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出 版 物:《中华中医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 卷 期:2020年第35卷第5期
页 面:2436-2439页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2[医学-中医临床基础]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及应用创新团队(No.XLYC1808011)
摘 要:敛法,即“收敛、固涩之法,有收敛补益、固护正气之功。临床上凡是组方以收敛药为主,亦或有收敛固涩之功的方剂,均属于敛法范畴。《本草纲目》言:“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故而临证中,敛法所用的中药主要以味酸为主。按其所用之对象,可分为敛气、敛血、敛津、敛阴、敛汗等;而通过其作用脏腑之不同,又可分为敛肺、敛肝、收肾、敛心、敛肠等。至于敛法所用之方剂,功效常见有收敛止血、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敛津涩肠、固精缩尿止带。敛法作为正治法,适用于久病、虚证。若是新病、实证等,错用收涩,后患更多,临证应审病度势,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