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医治法体系下之敛法及其临证应用 收藏

中医治法体系下之敛法及其临证应用

Astringent method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under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作     者:刘烨 吕晓东 臧凝子 LIU Ye;LYU Xiao-dong;ZANG Ning-zi

作者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出 版 物:《中华中医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 卷 期:2020年第35卷第5期

页      面:2436-2439页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2[医学-中医临床基础]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及应用创新团队(No.XLYC1808011) 

主  题:敛法 治法 中医 临证应用 

摘      要:敛法,即“收敛、固涩之法,有收敛补益、固护正气之功。临床上凡是组方以收敛药为主,亦或有收敛固涩之功的方剂,均属于敛法范畴。《本草纲目》言:“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故而临证中,敛法所用的中药主要以味酸为主。按其所用之对象,可分为敛气、敛血、敛津、敛阴、敛汗等;而通过其作用脏腑之不同,又可分为敛肺、敛肝、收肾、敛心、敛肠等。至于敛法所用之方剂,功效常见有收敛止血、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敛津涩肠、固精缩尿止带。敛法作为正治法,适用于久病、虚证。若是新病、实证等,错用收涩,后患更多,临证应审病度势,把握分寸。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