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 收藏

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

AN EVOLUTION OF OYSTER MARI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NEW KNOWLEDGE, VARIETY AND PRODUCT

作     者:张国范 李莉 阙华勇 ZHANG Guo-Fan;LI Li;QUE Hua-Yong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青岛266237 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青岛266071 

出 版 物:《海洋与湖沼》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 卷 期:2020年第51卷第4期

页      面:740-74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基  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10CB126401,2010CB126402) 863计划课题(2010AA10A110,2012AA10A405-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D090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845,31530079) 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50402,XDA24030105)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JZZY010813)等的支持 

主  题:基因组 基因模块 新品种 单体塑形 高质牡蛎 

摘      要: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