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深松与免耕频次对黄土旱塬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收藏

深松与免耕频次对黄土旱塬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Effects of Subsoiling and No-Tillage Frequencies on Soil Aggregates and Carbon Pools in the Loess Plateau

作     者:张琦 王淑兰 王浩 刘朋召 王旭敏 张元红 李昊昱 王瑞 王小利 李军 ZHANG Qi;WANG ShuLan;WANG Hao;LIU PengZhao;WANG XuMin;ZHANG YuanHong;LI HaoYu;WANG Rui;WANG XiaoLi;LI Jun

作者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中国农业科学》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年 卷 期:2020年第53卷第14期

页      面:2840-285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1[农学-作物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641,315716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22B02) 

主  题:黄土旱塬 春玉米 深松频次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库 

摘      要:【目的】明确减少深松频次对黄土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库的影响。【方法】2007—2019年在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实施不同深松与免耕频次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以连续深松(S)为对照,设置减少深松频次的免耕与深松结合耕作模式,分别是两年一深松(NS)和三年一深松(NNS)。分析减少深松频次对土壤团聚体、团聚体固碳能力、土壤碳库组成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1)减少深松频次提高了土壤大土壤团聚体(R0.25)含量,NNS处理下0—40 cm土层机械稳定性团聚体(DR0.25)含量提升3.8%,水稳定性团聚体(WR0.25)含量提升38.9%,NS处理下WR0.25提升41.8%。NNS处理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增加13.2%和16.6%。(2)减少深松频次处理下团聚体总固碳能力(TOPC)得到显著提升。NNS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团聚体固碳能力提升10.8%,但20—30 cm土层团聚体固碳能力有所下降。不同粒径团聚体固碳能力表明,0.25 mm粒径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3)NNS处理对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10—20 cm土层TOC含量,减轻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层化效果,降低了30—40 cm土层TOC含量,促进了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层化。(4)NNS处理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EOC)含量显著增加24.9%,EOC含量的增加提升了EOC/TOC比值,增加了碳库活度(A)和碳库活度指数(AI),相比于S处理,增加碳库管理指数(CPIM)39.8%。【结论】长期连续深松不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土壤碳库的良性循环,而三年一深松的耕作模式有助于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增强土壤碳库的活度,调节土壤碳库的更新和循环,是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模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