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收藏

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Granular embolization material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作     者:余磊 唐璠 曹志伟 张诚琮 苏孙欢 钟越 张丽萍 YU Lei;TANG Fan;CAO Zhiwei;ZHANG Chengcong;SU Sunhuan;ZHONG Yue;ZHANG Liping

作者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介入科福建三明365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放疗科福建三明365000 

出 版 物:《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年 卷 期:2020年第29卷第9期

页      面:900-90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疗效 栓塞术后综合征 

摘      要:目的探讨TACE中颗粒型栓塞材料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7例,按颗粒型栓塞材料的类型分为粒径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组(EBM组)、150~350μm PVA颗粒组(PVA组)、150~350μm明胶海绵颗粒组(GSM组),EBM组35例,PVA组32例,GSM组30例,分别采用40%碘化油与盐酸表柔吡星注射液混悬液、3种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肿瘤靶血管,栓塞终点为3~5个心动周期对比剂未排空,随访术后1、3、6个月患者疾病缓解率、临床获益率,比较3组患者至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EBM组术后1、3、6个月缓解率分别为82.86%、77.14%、71.42%,PVA组为50.00%、43.75%、37.50%,GSM组为56.67%、50.00%、46.67%;EBM组至疾病进展时间为16(95%CI 10~21)个月、PVA组为8(95%CI 6~9)个月、GSM组为9(95%CI 5~12)个月;EBM组术后腹痛、发热发生率分别为45.7%、88.6%,PVA组为75.0%、56.2%,GSM组为80.0%、56.7%;EBM组术后近期疾病缓解率高于PVA组和GSM组,至疾病进展时间长于PVA组和GSM组,腹痛发生率低于PVA组和GSM组,发热发生率高于PVA组和GSM组,EBM组与PVA组、GS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患者间术后临床获益率、总生存时间、恶心及呕吐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术后患者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肝脓肿、消化道出血、胆管损伤、胆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相关死亡病例。结论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150~350μm PVA颗粒、150~350μ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原发性肝癌靶血管安全有效,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栓塞术后患者近期疗效更优,更适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