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关于单纯球囊扩张与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收藏
关于单纯球囊扩张与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

关于单纯球囊扩张与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作     者:刘佳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覃晓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腘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 腔内治疗 球囊 支架 

摘      要:目的: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股腘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否一期置入支架还存在有较大争议[1]。因此,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患有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患者进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是支架植入术治疗后的效果。并比较是否符合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同时深入对股腘动脉B、C及D型病变进行两种治疗方法比较,进一步明确分型对不同腔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管外科2010.09-2016.09收治的患有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是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72例(77条患肢),男62例,女10例,年龄在42-101岁,平均年龄69.88±11.23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共40例,42条肢体),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组(共32例,35条肢体)。对合并有髂动脉、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一并进行相应血管开通治疗。并对TASCIIB/C、D型再次进行分组比较,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ABI、术后平均22.4±15.7个月(6-36个月)的临床症状、累积通畅率、保肢率、生存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疗效如何,并根据分型所实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不同分型所应选择的恰当腔内治疗方式。结果:72例(共77条患肢)当中,成功开通病变患肢74条,技术成功率达96.1%(74/77)。围手术期死亡率达4.2%(3/7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6.9%(5/72)。术后短期内两组患者肢体症状、溃疡愈合情况及踝肱指数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的6月、12月、24月、36月PTA组和PTAS组的初期通畅率分别为:71.1%、81.3%,64.5%、63.0%,54.5%、57.9%,53.8%、61.5%。保肢率分别为:92.1%、96.9%,96.7%、89.3%,94.1%、93.3%,92.9%、100%。生存率分别为:90%、87.5%,84.6%、81.3%,81.3%、77.9%,81.3%、71.4%。随访过程中,两组血管的通畅率、保肢率及生存率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B、C型进行随访统计显示,随访期内B型两组通畅率分别为:77.1%、65.2%,保肢率为:93.8%、88.9%。C型两组通畅率分别为:46.3%、66.7%,保肢率为:86.7%、94.9%。B、C型的保肢率无明显差异(P0.05)。B型通畅率二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型通畅率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在近中期疗效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进一步对股腘动脉病变分型更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A、B型病变可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C、D型病变可偏向选择球扩并支架置入治疗。但由于样本量较少,远期疗效及分型治疗选择的临床数据支持,还需增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