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uPAR系统与肿瘤细胞转系关系的机理探讨以及相关抗肿瘤策略研... 收藏
uPAR系统与肿瘤细胞转系关系的机理探讨以及相关抗肿瘤策略研究

uPAR系统与肿瘤细胞转系关系的机理探讨以及相关抗肿瘤策略研究

作     者:林玉丽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华子春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尿激酶受体 雷公藤内酯醇 抗血管新生 肿瘤细胞 生物学活性 

摘      要:尿激酶受体(uPAR)在体内多种细胞表达,是细胞表面的一个多功能受体,介导尿激酶催化的纤溶酶原活化与纤溶过程,在肿瘤侵润和转移、炎症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主要研究其胞内信号传导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我们通过Co-IP实验发现uPAR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有相互作用,并能与热休克蛋白(HSP40)形成一个复合物。我们发现:干扰HSP40,HSP70表达能抑制uPA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进而抑制uPAR介导的细胞迁移与粘附作用。\n ATF(uPA的N端片段)即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也不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uPAR高表达的细胞株中,它能提供准确的肿瘤及微血管靶向性,从而特异性抑制uPA-uPAR介导的细胞迁移、胞外基质水解、信号传导及粘附。由于ATF抗肿瘤活性有限,本文中,我们将ATF与抗肿瘤中药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Trip)联用治疗肿瘤。雷公藤内酯醇(Trip)是雷公藤(Tripterginum WilfordiiHook.F)中的二萜类三环氧内酯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活性。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考虑到雷公藤内酯醇的生理毒性,本研究采用了较低的剂量雷公藤内酯醇与ATF联合使用。本论文通过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实验发现:两种药物联用以后,雷公藤内酯醇依然保持其抑制肿瘤生长及诱导凋亡的能力。Transwell实验显示:ATF,Trip都能抑制内皮细胞迁移,二者联用以后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我们对二者联用后抑制迁移的信号通路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主要通过抑制FAK磷酸化从而抑制细胞迁移。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ATF,Trip联用治疗可以极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其肿瘤倍增时间显著延长。\n 另外,论文还在酵母中表达和纯化了内皮血管抑制剂Vasostatin,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实现了Vasostatin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型胞外分泌表达,其纯度超过90%,产量达12 mg·L-1。MTT实验表明:重组Vasostatin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其IC50为20 nM,并在肿瘤动物实验中显著抑制人A549肿瘤的生长,21天时的抑瘤率达到67.6±12.5%,肿瘤倍增时间约延长了36.7±3.3%,并且表现出很好的抑制微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