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珏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摘 要:重叠是汉语这一形态不丰富的语言中一种典型的形态,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数量象似性理论,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贯穿现代汉语种种复杂的重叠形式,并归纳现代汉语重叠现在之全貌。第一次建立起现代汉语重叠形式层级系统。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将前人对重叠研究的成果做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引入之后,对重叠的研究更呈现出由浅入深、由零散走向系统,由孤立走向普遍、从描写发展到解释的趋势,对重叠所对应的语义量进行了总结归纳,概括前人研究的焦点、共识和争议,为本文张目。 接着,本文较为详尽地整理、归纳了现代汉语重叠的各类形式及相关语义,贯通音节、词、短语、句子等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的重叠,并打破构词法、句法和语用等不同层面的重叠的界限,描写了重叠形式中语义量的各种表现,概括指出以往研究的矛盾和不足之处。 然后,在考察了大量的语料的基础上,笔者概括了与重叠形式呈正相关的语义—主观大量尤其是亲昵量的增加。其中,主观大量包括主观的数量、物量、动量和度量,亲昵量则是一个语用量,表达亲昵、喜爱、积极的感情。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并相互影响。且主观大量是一个模糊的大量,只表示一个模糊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量。文章依次对数量、物量、动量、度量和亲昵量在不同的语言单位:音节、各种词类、短语和句子中的主观大量表现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和分析。并以此解释以往研究中所不能尽述、难以阐释的矛盾和不足,如物量的减小、动量的弱化与度量的轻微态等等看似与数量相似性相违背的现象。 综合来看,重叠所对应的语义总量呈增加状态,完全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更多的形式(语言单位更多、更长)表达出更多的意义(所指数量更多、范围更大、意义更强)。这一意义反映在主观量上,尤其表现在语用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