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作     者:谭富强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渤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 磁共振成像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 胸腰椎损伤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 

摘      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TLBF)中影像学异常表现是否可预测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 PLC)的损伤,为PLC的损伤提供间接影像学参考标准,为TLBF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到201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急性TLBF患者,共131例,严格限制排除及纳入标准后,共纳入5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X光片、CT、CT三维重建及核磁共振检查。利用我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X光片、CT横断面及CT三维重建的正中矢状位进行测量并计算以下影像学参数:椎体高度丢失(loss of vertebral height,LOVBH),伤椎节段后凸角(segement kyphosis angel,SKA),伤椎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angel,LKA)、伤椎移位(vertebral body translation),椎管占位[以矢状径横径比:(sagittal transverse ratio, STR)表示],椎板间距(interlaminar distance, ILD),棘间间距(interspinous distance, ISD)和棘上间距(supraspinous distance,SSD)及椎弓根间距(increasd interpedicular distance,IPD)增幅。以上各项指标均连续测量3次,计算其平均值。然后采用盲法,根据T1、T2加权像MRI及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或turbo inversion recovery magnitude,TIRM) MRI判读PLC的完整性,根据结果分为损伤组(P组)和正常组(C组),分析以上异常影像学参数及其部分阈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PLC损伤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同时,统计患者的胸腰椎损伤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根据MRI的判读,共有33例患者具有PLC损伤,即P组(男18,女15),23例患者无PLC损伤,即C组(男13,女10),两组对比研究发现,TLICS评分在P组显著高于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3.5mm、STR、%ILD、%ISD及IPD增幅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KA、LKA及%SSD在P组均高于C组(P20°及%SSD四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后,最终确定LKA20°和%SSD是PLC损伤的影像学独立危险因素,LKA20°和%SSD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值分别为1.20(1.02-1.40)和27.33(8.86-871.62),P值均小于0.05。经检验,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有显著性。结论:在TLBF中,多数影像学指标,如SKA、LOVBH、伤椎水平移位、STR、% ILD、%ISD及IPD增幅与PLC的损伤无关,而局部后凸角(LKA)大于20°和棘上韧带百分比(%SSD)是PLC损伤的影像学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LKA大于20°和%SSD较高的患者,由于单独CT和T1、T2像MRI不能有效地确定和排除PLC的损伤,推荐采用STIR或TIRM序列MRI来评估PLC的状态,从而通过判断TLBF的稳定性为此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参考指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