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何军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702[医学-药剂学] 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纳米混悬剂 棕榈酸帕潘立酮 介质研磨法 微射流高压均质法 缓释
摘 要:难溶性药物可通过减小药物粒径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帕潘立酮(paliperidone,PA)具有药理活性,属于难溶性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其与棕榈酸进行酯化反应后生成属于前药范畴的棕榈酸帕潘立酮(paliperidone palmitate,PP)。PP水溶性极低且药物颗粒较大,因此本文分别采用了介质研磨法和微射流高压均质法两种制备方法制备了用于肌肉注射给药的棕榈酸帕潘立酮纳米混悬液(paliperidone palmitate nanosuspension,PP‐NSP),通过比较确定了制备该制剂的较优处方和方法。并对制备的PP‐NSP进行了质量评价和动物体内药动学评价。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用于PP体外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分析,并进行了相关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能够准确测定PP的含量,为后续质量评价奠定基础。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PP‐NSP,根据目标粒径范围D50在500~800nm,选择直径为0.8mm的氧化锆珠作为研磨介质,且填装量为研磨腔体的85%(v/v),通过筛选吐温‐20用量,研磨轴转速和研磨时间,确定使用处方量为12mg/mL的吐温‐20,在4000rpm条件下研磨20min后D50=730±10nm。但是研磨过程中由于新生颗粒间范德华力的增大导致体系粘度逐渐上升,最终制备的PP‐NSP采用Malvern 2000激光粒度仪直接测定粒径D50可达到2~3μm,但用50%功率超声30s后,粒径又降低到目标范围内,说明采用该法制备的PP‐NSP热力学稳定性较差,颗粒间易发生团聚。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法制备PP‐NSP,通过筛选吐温‐20用量、均质压力和循环次数,确定吐温‐20使用量为24mg/mL,在30000psi压力下均质20次,即可得到D50=538±6nm的PP‐NSP,且体系粘度并未增加,无需超声即可准确测定粒径,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剂的物理稳定剂,分别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高分子助悬剂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处方浓度为30mg/mL的聚乙二醇4000(PEG4000)作为物理稳定剂,不但能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对粒径和体外释放度影响也较小。对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法制备的PP‐NSP进行了相关的质量评价,所制备的PP‐NSP为乳白色悬浊液,久置会分层,底部有白色沉淀,轻摇即可重新分散均匀,pH为7.26±0.02,在6.5~7.5范围内,可满足肌肉注射制剂要求。以含0.5%吐温‐20的0.001mol/L盐酸溶液作为释放介质,采用浆法,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显示1.5min突释量为18.73±1.47%(低于限度20%),20min的释放度达到61.44±0.38%(也在规定范围48%75%内),45min释放度达到84.48±1.15%大于80%说明药物可以完全释放。对释放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得到制备的PP‐NSP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初步稳定性考察:分别于25℃,40℃,60℃和光照条件下放置30天,分别于0天,5天,10天,30天取样,分析粒径、含量和有关物质并观察制剂外观色泽。结果显示25℃和光照对制剂各项指标影响较小,而60℃高温放置5天粒径显著增大,放置30天,有关物质增多至0.464%,含量降低10%,制剂颜色也由乳白色变为浅黄色,且底部沉淀需剧烈晃动才可分散。由于PP进入体内后通过水解生成PA发挥药效,因此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PA的液质联用(LC‐MS/MS)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通过大鼠后腿外侧肌肉给药,结果表明,该剂型(PP‐NA)具有缓释作用,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为3.874±0.352天,AUC(0→∞)相对市售制剂达到97.095±8.887%。当混悬液(PP‐NB)颗粒增大,由于药物溶出变缓,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相较PP‐NA延长0.5天,但AUC(0→∞)相对市售制剂仅84.063±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