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邹腊敏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由于处于战争的大后方,是革命的指导中心,指挥着全国的战争,它的任务是率先搞好经济建设领导全国夺取抗战胜利。而在边区经济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因为这是一块农村抗日根据地;农业经济是边区的主要经济,军民所需的一些重要物资,如粮食、布匹等都得由农村各项生产来提供,可见,边区在经济建设中能否取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根据地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根据地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政府高度重视边区农村经济;然而连年战乱使得边区农村经济遭到极度的破坏,农业生产非常落后,工商业发展几乎为零,日本军和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够获得生存;战时边区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边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边区农村经济也就以其特有的模式进行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开荒拓地、兴修水利、减租减息、举办农贷等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农工商贸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解决了军民“糊口问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战时边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无规律、无节制的大规模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林木减少,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等,要求我们不得不对以往的开发行为作出反思,“边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它发展的成果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它给我们的教训需要我们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