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林筱文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020205[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近年来,我国政府已采取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征收利息税、鼓励个人消费信贷、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居民储蓄节节攀升。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217885.4亿元。这种过高的储蓄量不仅降低了消费水平,而且也没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鉴于这种现象,国内学者根据西方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我国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居民不确定性感受的增加,从预防性储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本文基于西方预防性储蓄理论,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阐述前者时,结合了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具体国情,对西方预防性储蓄理论进行了扩展,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加入了城镇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长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异予以解释。在分析后者时得出: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对经济影响比较复杂,城镇居民适度的预防性储蓄对宏观经济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则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接着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改进的缓冲储备模型,选取1992—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收入、支出、实际存款利率及消费物价数据,运用岭回归法消除了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最终得到本文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居民确实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且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的贡献率最高,未来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费用的预期增长额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也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实际存款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只有微弱的正效应,我国利率机制缺乏弹性;最后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