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宋晔;李东栋;鲁林峰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0502[工学-材料学] 0805[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主 题: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等离激元结构 纳米凹坑铝衬底 陷光作用 柔性
摘 要: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促使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促进太阳能电池的快速推广与应用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与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柔性非晶硅(a-Si:H)薄膜太阳能电池轻质、可卷曲和易携带的特点使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超薄的光吸收层导致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转换效率低的缺点,这就需要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或者制备新型的等离激元结构来增强非晶硅薄膜的光吸收,最终达到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首先,本文探讨了氧气浓度对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掺锡氧化铟(ITO)前电极厚度、电阻率和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浓度主要影响ITO薄膜的电学性能,在0.21%的氧气浓度下,薄膜的电阻率最小;而且在0.21%的氧气浓度条件下的电池效率最高。从而确定制备前电极ITO的氧气最优浓度。其次,基于阳极氧化铝自组装的方法,本文制备出周期性尺寸为~350 nm与~500 nm的半球形纳米凹坑铝衬底。结果表明:与平面电池相比较,有纳米凹坑结构的电池在整个光吸收波段内均有很明显的光吸收增强,并通过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光学仿真印证了此结构的陷光作用;最终此纳米凹坑结构使得其短路电流密度与能量转换效率分别有29.4%与30.8%的提高,均优于商用随机绒面的掺氟氧化锡(FTO)导电玻璃。这是由于周期性的纳米凹坑结构激发了电池中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与光波导模式。另外,凹坑尺寸为500 nm的电池相较于350 nm有更好的光电转换性能。然后,本文采用简便高效的阳极氧化的方法在铝片上制备一层致密的A1203薄膜。A1203薄膜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池背反层中的Ag薄膜与铝衬底的相互扩散;10 nm的Al2O3薄膜使电池的能量转换率提高了3.4%,而且这层阻挡层对电池加热后性能的减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纳米凹坑铝衬底电池进行封装处理,并在不同的弯曲角度与不同斜入射光角度条件下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铝衬底上的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即使在120°的弯曲角度下,其能量转换效率也能维持在初始效率的92.4%,这验证了其具有很好的柔性;而图形化电池在斜入射光角度为60°的情况下,其能量转换效率仍然达到了初始效率的60.7%,说明基于纳米凹坑结构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对宽角度入射光具有较好的陷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