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收藏
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     者:周蓉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在洲;陈险峰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主      题: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开发策略 开发途径 

摘      要:2013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住“三农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近3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大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并明确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农业政策。加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城乡一体化是否能够实现。农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本文以宜昌市为例,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办法,希望能为城乡一体化作出一点贡献。本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历史背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其次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最后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 第三部分主要对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宜昌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宜昌市不同县市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的行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四部分在前三个部分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进而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有:(1)宜昌农村人力资源量大、质低,必须进行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开发;(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选择本土化和城市化、政策性和永久性、技术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多种战略;(3)开发的途径必须采取把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通过扶持农业科技项目开发人力资源和利用项目加基地,带动农户参与其中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的目的。同时,对宜昌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未来进行了展望,宜昌市已经建成了世界瞩目的水电城市,工业水平发展很快,城市建设发展很快。随着宜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宜昌农村人员会大量减少,农业产业人会加速发展,人员素质也会不断提升。宜昌农村人员素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必将成为全省的龙头和榜样。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宜昌市2011年的农村人力资源数据,全面分析了宜昌市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在此之前还没有发现此类工作。第二,在开发策略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多种并行的策略,克服了机械主义的单一策略。第三,在开发途径上,提出了采取综合开发手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迁移;采取产业项目辅助,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向企业转移;强化科技普及带动,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转移等三种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文献综述中缺乏述评。没有对收集的近年来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二是本文只对宜昌市的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研究,而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在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推行,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