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陶晓华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2[医学-中医临床基础]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清代医家运用《伤寒论》中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的规律,总结清代医家运用这些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的病证分布和脉证指征,探讨其对这些经方在主治、辨证、配伍、剂量、剂型、炮制减毒、服法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情况。筛选部分特征性验案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有所裨益。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在《伤寒论》所使用的84味药物中,筛选出公认的毒性药物15味,在《伤寒论》中择出使用这15味药物的60方剂。以这60首方剂为主要检索词在第五版中华医典中进行主要检索,并以15味毒性药物进行补充检索,找出所有清代医家使用这些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的医案,作为原始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医案中的性别、舌象、脉象、疾病、症状、药物等进行规范,采用频数分析法、优选法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由于内容过多,此处仅举例而言。主治方面,清代医家大大扩展了《伤寒论》中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的主治范围,如仲景使用含有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太阳误汗伤阳证和少阴阳虚水泛证,清代医家用之治疗痰饮、汗证、腹痛、呕吐、咳喘、中风、阴斑等;再如仲景使用含有半夏的小柴胡汤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一系列病证,如胸闷胁痛、呕吐、发热等柴胡七大症,以及太少两感、少阳阳明并病以及热入血室等证,清代医家除用于治疗上述病证外,更多用于外科的痈疽、疮疡、肿块、疙瘩,内科的疟疾、汗证、血证、阴痿、滑精、癫狂,妇科的胎动不安、妊娠出血,头面五官科的耳肿、耳痛、头痛、齿痛,骨伤科的骨折、杖伤,等等,可以看出清代医家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科疾病,充分体现了经方的精妙之处,能灵活运用于多种病证。症状方面,《伤寒论》原文对症状的记述比较精简,唯在鉴别诊断时会列举比较多的症状进行比较,清代医案中,有些症状描述比较简略,有些症状描述就比较详细,将这些详细的症状和《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对比解读,常常会对经方的辨证和使用大有裨益。舌脉象方面,《伤寒论》中舌象的记载比较少,清代医案中舌象的记载也不多,常常几十例医案中只有几例记载舌象的,辨证时多不作主要参考。《伤寒论》中脉象的记载比多,比如六经提纲脉、鉴别诊断脉等,提纲脉为六经病的典型脉象,临床上不多见,清代医案中脉象的记载比较全面,如真武汤的脉象,《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脉微细,清代医案中除微细脉之外,还有弦、沉、散、小等多种脉象,通过对真武汤医案中出现脉象的分析,能够对真武汤的病机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伤寒论》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的临床使用。剂量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换算得出,从汉代仲景时期到清代,经方中药物的剂量呈减轻的趋势,如附子的剂量,从经方中的常用量一枚两枚(仲景时期附子一枚约15g)减到二三钱不到10g,只有个别情况会出现大于原方用量;再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三泻心汤原方中半夏的剂量半升约61g,清代医案中出现的剂量最小为3g,最大为24g,以12g最为常用。可见随着对毒性药物认识的深入,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古今人们体质的差异,毒性药物的剂量正在逐渐减小。剂型方面,含有附子、蜀椒的乌梅丸在《伤寒论》中作为丸剂使用,清代医家多将之用为汤剂治疗呕吐、腹痛、胁痛等。含有杏仁的大青龙汤为内服汤剂,治疗伤寒表实内有郁热证,缪宜亭将之改为外洗剂治疗受寒引起的足趾疼痛。《伤寒论》中瓜蒂散为煮豆豉汁冲服瓜蒂末,清代医家用之(?)鼻,治疗湿邪头疼和发黄。服法方面,仲景使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时会啜稀粥助药力发汗,麻黄汤则不用,然谢星焕用麻黄汤加厚朴治疗虚人受湿发黄时,亦嘱病人服药时啜热粥,一者病人体虚,粥能补益中焦,二亦借其温热之力发汗。此亦因人制宜之法也,灵活变通,举一反三。炮制减毒方面,清代医家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了发展。仲景使用经汤洗的吴茱萸,清代多出盐水泡和炒两种方法;《伤寒论》中使用大戟甘遂时,未言炮制方法,清代医家使用大戟时涉及的炮制方法有水浸晒干炒、洗淡炒、面裹煨等,甘遂的炮制方法有面包煨、猪肾煨、猪心血煅等。这些炮制方法较仲景时期已经很完善,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既能增加用药安全性,又能扩大毒性药物的使用范围。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清代医家在继承《伤寒论》学术精髓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使用《伤寒论》含有毒性药物的经方时,在主治、辨证、配伍、剂型、服法、炮制减毒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为后学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为临床使用毒性方药提供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