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开管柱电色谱检测羧酸类药物的研究 收藏
开管柱电色谱检测羧酸类药物的研究

开管柱电色谱检测羧酸类药物的研究

作     者:李琳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谢增鸿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90403[农学-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 081704[工学-应用化学] 07[理学] 08[工学] 0817[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09[农学] 070302[理学-分析化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703[理学-化学] 

主      题:开管柱毛细管电色谱 软骨藻酸 苯氧基羧酸类除草剂 

摘      要: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分离的技术,具有样品分离快速、高效,试剂耗量少等优点,已成为当前色谱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OTCEC具备了HPLC选择性和CE分离高效性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进样的高效、稳定分析,作为理想的微分离技术而被广泛研究。目前,在羧酸类贝类毒素、农药除草剂方面,OTCEC技术研究报道很少。 本论文基于三胺键合功能固定相,致力于遗忘性贝类毒素、微量苯氧基羧酸类农药的OTCEC分离行为研究,创新建立了软骨藻酸,2,4-D、2,3-CPPA、2,2-CPPA和2-PPA等微量羧酸类药物的OTCEC分析模式,为食品安全和环境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评述了OTCEC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评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开管柱制备技术、富集技术及OTCEC分析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选题以及研究方案。 第二部分,三胺键合功能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表征。详细研究了三胺键合固定相开管柱的EOF特征、酸性物质分离性能、稳定性等技术参数,为羧酸类微量药物的OTCEC高效分离选择了分离介质。 第三部分,基于三胺键合开管柱,论文探索了软骨藻酸DA在三胺键合开管柱中的电色谱分离行为,结合简便的UV检测技术,首次建立了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OTCEC快速微分离技术,实现了贝肉样品中软骨藻酸DA的快速分析,检测限为0.25μg DA/mL提取液(1.28×10-8mol)(等效于1.0μgDA/g贝肉,低于20μg DA/g贝肉的食品安全限量),贝肉提取液未经净化直接进样,回收率为80.5%~83.1%,结果良好。该法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分析时间短,样品消耗量极少,对于贝类样品中的微量软骨藻酸的监测具有良好意义。 第四部分,基于三胺键合开管柱,研究毛细管电泳、离子交换作用,以及在线场放大富集机制,结合简便的UV检测技术,创新建立了微量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OTCEC分离模式,实现了2,4-D,2,3-CPPA,2,2-CPPA和2-PPA四种除草剂的高灵敏检测,检测限为8.0~5.0×10-8mol/L。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农田加标水样检测,回收率为84.0%92.3%,RSD12%,分析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与HPLC相比,耗用样品量少,成本更低的特点,为环境分析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快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