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马春晖;席琳乔
授予年度:2015年
摘 要:草木樨(Melilotus)是一种优质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并且具有耐寒、耐旱和耐盐碱的能力。本试验从种子发芽期的耐盐性、幼苗期的耐盐性、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对土壤的影响几个方面对6种不同来源的草木樨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草木樨对后茬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对6种不同来源草木樨种子M1(来自甘肃的黄花草木樨)、M2(来自甘肃的白花草木樨)、M4(来自内蒙古的白花草木樨)、M3(来自吉林的黄花草木樨)、M5(来自江苏的印度草木樨)和M6(来自宁夏的黄花草木樨)在浓度为0%、0.3%、0.6%、0.9%、1.2%、1.5%、1.8%NaCl溶液中的萌发进行研究,分别观测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草木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浓度为0.3%时,轻度促进M1的萌发,NaCl浓度为0.6%时,可促进M6的萌发,当NaCl浓度≥0.9%时,均呈现抑制作用,当NaCl浓度为超过1.2%时,受盐害程度加剧。通过隶属函数法对草木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6种不同来源草木樨的耐盐能力为M6M1M2M4M5M3。 对6种不同来源草木樨出苗后2个月的幼苗分别用浓度为0%、0.3%、0.6%、0.9%的NaCl进行胁迫,观察草木樨生长情况,并对盐胁迫后的植株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各草木樨的生长高度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M4与M6在NaCl浓度大于0.6%以后,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同时,M3与M6的丙二醛含量也随NaCl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其它草木樨丙二醛含量只在NaCl浓度为0.3%时轻微增加,而后缓慢降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6种草木樨苗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其耐盐强弱顺序为M1M2M4M5M6M3。 采用大田测量及实验室测定方法,测定6种不同来源草木樨生物特性、产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M2的全年干草产量最高,为11500kg/hm2,M1的CP产量最高,达到1729.18kg/hm2。6种草木樨全年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为M2M4M6M1M3M5,全年粗蛋白产量高低顺序为M1M2M4M6M3M5。通过计算粗饲料分级指数(GI)对六种草木樨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高低为顺序为M3M5M2M4M1M6。 采集6种不同来源草木樨种植一年后各样地0~10、10~20、20~30cm土层的土壤,风干粉碎过筛后测定土壤总盐、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比较不同草木樨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M2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各层总盐含量,种植M1、M6与M4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种植M1与M6可有效增加土壤表层碱解氮的含量,种植M4与M6后可有效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M6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各种养分含量。 选取前茬作物为草木樨的冬小麦样地,以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冬小麦样地为对照,测定冬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及籽粒粗蛋白含量,评价草木樨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为草木樨的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分别较其高17.23%、34.89%,千粒重较对照提高5.05%,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