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陈舜俞生平与政治主张研究 收藏
陈舜俞生平与政治主张研究

陈舜俞生平与政治主张研究

作     者:韩鑫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金身佳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陈舜俞 生平 政治主张 

摘      要:陈舜俞,字令举,生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秀州嘉兴人。其祖上并不显赫,家境也很普通,但陈舜俞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青年时期拜胡瑗为师,对其人生影响很大。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被授予天台从事。不久,因父亲离世而去官。此后,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他先后干谒了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最终得以在至和三年(1056)被授予明州观察推官。此后的八年中,他与富弼等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还结交了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并曾多次上书言事,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嘉祐四年(1059)中制科后,更是青云直上,历任著作佐郎、寿州判官,秘书丞,国子博士。在治平元年(1064),他因故遭贬,之后弃官不做,虽然治平四年(1067)在湖州复出,此后又主政南阳、山阴二县,并曾被召试馆职,但在熙宁三年(1070)因上书反对青苗法而再度遭贬。被贬后不久,他再次上书,声言赞同新法,是为“翻悔青苗,又被王安石所摒斥,之后心灰意冷,几年中寄情山水,畅游庐山,并著有《庐山记》。后来隐居在苏州太湖包山,熙宁九年(1076)去世。 陈舜俞的政治主张主要有利用、厚生、敦化、崇德、经制五个方面。利用主要是通过治理冗官、冗兵、缩减岁币、解禁盐茶等措施实现财政的富余。厚生则是抑止兼并、劝课农桑、减免赋役、调节商税,其目的是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敦化是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敦厚、质朴的社会氛围,教化民众崇尚孝悌、节俭等美德。崇德是在国家治理中确立德治的理念,具体措施是改革学校和科举制,培养和选拔德行优异的人才,还有教育皇室子弟、恤孤养老等。经制是陈舜俞官制改革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在中央仿隋唐之制,实现官与差遣的一一对应,在地方则延长官员任期。这些政治主张,体现出“务实的特点。 陈舜俞“翻悔青苗一事,最有研究必要。其记载源于李焘,后世有人支持其说,亦有人怀疑。但经分析,怀疑者所持论据并不充分,而李焘身为新法的反对者,对陈舜俞与此事的坚定态度说明了确有其事。此事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北宋士大夫统一的义利观,与陈舜俞有交集的如胡瑗、李觏、苏洵等都有这方面的思想,而陈舜俞对官职与经济的追求也反映出这种观念。基于此观念,陈舜俞做出“翻悔青苗之事,其友人也对他表现出了充分的包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