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皖江城市带城市化、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及交互耦合机... 收藏
皖江城市带城市化、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及交互耦合机...

皖江城市带城市化、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及交互耦合机制

作     者:王飞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景保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城市化 产业结构 水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度 耦合机制 

摘      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繁衍所必须的重要资源,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愈加紧密。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也具有紧密的相互关系。皖江城市带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经济发展带,其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城市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两者的发展都给水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区域城市化、产业结构、水资源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对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然后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三者之间的交互耦合机制,最后得到如下结论:(1)时间上: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0.0578,0.9245]、产业结构[0.0909,0.8694]、水资源环境[0.1065,0.8358]的发展水平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水资源环境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波动幅度更大。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了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协调性。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共同决定了协调发展度。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可知皖江城市带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也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根据其发展变化趋势和数值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协调发展阶段:失调阶段(2000-2003)、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2006)、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07-2010)、良好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3)、优质协调发展阶段(2014-2015)。(2)空间上: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根据城市化综合指数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低水平城市化(包括滁州、六安、宣城、池州、安庆5个城市,综合指数在0.3以下)和较高水平城市化(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个城市,综合指数在0.59以上)两个类型。根据产业结构综合指数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低水平产业结构(包括滁州、安庆、六安,综合指数位于0.19-0.21)、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包括宣城和池州,综合指数在0.30-0.32)、较高水平产业结构(包括马鞍山和铜陵,综合指数处于0.48-0.62)和高水平产业结构(包括合肥和芜湖,综合指数在0.65以上)四个发展类型。根据其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低水平水资源环境(包括六安和滁州,综合指数在0.25到0.4之间)和较高水平水资源环境(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7个城市,综合指数在0.47到0.54之间)。由此可见,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差异则较小。最后根据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算得的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也有较大差异,且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六安、安庆和滁州的协调发展度小于0.4,属于失调阶段、宣城和池州的协调发展度在0.4-0.5之间,属于初级协调阶段、马鞍山和铜陵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55到0.73,属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合肥和芜湖的协调发展度较高,大于0.73,属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3)城市化、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城市化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而人口城市化率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则最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及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最强,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则对水资源环境的作用最强。水资源环境中城市污水处理率及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大,而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及万元GDP用水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4)最后论文针对各城市发展情况,为协调皖江城市带城市化、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