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iTRAQ研究针药结合干预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 收藏
基于iTRAQ研究针药结合干预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蛋白差异...

基于iTRAQ研究针药结合干预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蛋白差异表达

作     者:张嘉玲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泳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主      题:抑郁 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技术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Bassoon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3 多巴脱羧酶 酪氨酸羟化酶 电针结合帕罗西汀 

摘      要:目的本研究基于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筛选针药结合干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探讨针药结合快速起效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CUMS应激造模,即在21天随机给予10种不同的应激刺激,如禁水、禁食、冰水游泳、温水游泳等。21天造模后,给予造模成功的CUMS抑郁大鼠针药结合、电针或帕罗西汀等干预1周。造模前、后和干预1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测试指标的变化情况。基于iTRAQ技术,筛选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PFC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对PFC重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刺激结束后,模型大鼠出现体重下降、糖水偏好度降低、旷场总活动路程减少等表现(P0.05)。2.应用iTRAQ标记及质谱分析筛选出170个差异蛋白。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后或干预1周后,CUMS抑郁模型大鼠PFC差异蛋白的基因分子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或酶活性相关,主要参与维持神经元结构完整性、信号传导、转运、代谢等过程,参与通路集中于内吞作用通路、多巴胺突触通路、5-HT能神经突触通路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多巴胺代谢和免疫功能调节为中心。***验证结果表明,CUMS抑郁模型大鼠PFC蛋白Bassoon(Protein bassoon)、离子型谷氨酸受体3(Glutamate receptor 3,GluR3)、多巴脱羧酶(Aromatic-L-amino-acid decarboxylase,DDC)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3-monooxygenase,TH)较正常对照组表达下调,其中Bassoon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1周后,Bassoon、GluR3、DDC和TH表达均上调,其中针药结合组DDC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TH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帕罗西汀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元内吞作用减少、兴奋性受体减少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减少等有关,而电针结合帕罗西汀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内吞作用、增加兴奋性受体和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因此,多蛋白、多靶点、多因素共同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和针药结合抗抑郁快速起效过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