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收藏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作     者:王恩琪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导师姓名:韩冬青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自然地形 基础设施 交叠影响 设计方法 

摘      要: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工城市与自然地形及其资源相协调的问题始终存在,突飞猛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也日趋显著,相应的生态景观诉求与功能效率诉求彼此制约并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综合影响。这就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多元、复合、开放,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建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城市建设中的空间割裂、活力缺失、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相应的设计方法研究往往关注单一影响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对复杂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并秉持系统论的思想,认为形态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建立在整体的物质空间与行为活动组织框架下,并积极协调与各类影响因素的关联。其中,相互之间具有约束和融合关系的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要素,对于影响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并塑造城市空间特色至关重要。城市形态学的认知与分析方法,对于解读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中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物质空间和行为活动的影响具有关键作用。而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则有助于加强方法建构与设计操作之间的转换。论文的主体内容包含上下两篇:上篇在梳理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两者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交叠影响机制;下篇讨论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总体构型与区段构型。本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揭示了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参与城市物质空间建构的基本特征、交叠关系、作用路径和整合架构;第二,基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在形成、建构和演化中的基本规律,提出形态设计是在影响因素弹性限定下的能动创造;第三,建立了物质影响因素与构型操作的关联,对不同尺度层级的关键构型操作进行了探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