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华天雪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艺术学理论]
摘 要:“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扶持的华北伪政府和新民会,于1939年至1944年在北京举办六次兴亚美术展览会。兴亚美展虽号称面向“全国,但实际参展人员以北京、天津和来华“日本艺术家为主,是日伪当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官方美术交流展。展览按不同美术种类分“部门展出,历届均有变化,主要涵盖国画、日本画、油画、雕塑、工艺、图案、宣传画等,并设置“授赏环节,延用日本本土大型官办美展办法,客观上也是伪政府对“全国各都市画家参展的吸引与鼓励。兴亚美展前三届由新民会主导,后三届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主导,“后援单位中还包括北京特别市公署、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等,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官办展,甚至被称为东亚美术解放运动。历届美展均有明确的“主旨,与日伪当局的侵华“理论呈呼应关系,可以说是其“理论统制北京沦陷区美术的具体实现。伪官员和报纸对此极力吹捧,每有“中日亲善、“相互提携、“兴亚美术等殖民文化口号,其目的是重塑日本美术在北京沦陷区的形象,并以此改造沦陷区美术,将其纳入到日伪当局控制的殖民体系当中。为了扩大展览声势,笼络沦陷区艺术家参展,展会当局组成阵容庞大的审查委员会,并聘请日本人担任“审查顾问,将日本侵略者控制伪政府的手段延用到兴亚美展。但在实际审查作品时,大量审查委员缺席,沦陷区报纸上亦少见参展艺术家对展览发表意见,即使有少量审查委员发表对展览“感想,也是远离当时所谓“亲善、“提携、“中日美术融合等“主流声音,在特定的“法西斯统治环境下是值得讨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