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工程实践的赋能机制 ——一种关系主义研究 收藏
工程实践的赋能机制 ——一种关系主义研究

工程实践的赋能机制 ——一种关系主义研究

作     者:周恩泽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丛杭青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主      题:工程实践 赋能机制 关系主义 人—技术—世界关系 生存境况 

摘      要: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议题,赋能包含“激励与“成就(促成)的双重意涵,构成一种对工程实践伦理性质的激励性(aspirational)描述。这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工程伦理转向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以伦理困境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渐趋成熟,许多工程伦理学者开始意识到为整个工程伦理框架增加一种积极维度的重要性,主张将关注点从禁止性、预防性伦理转向激励性伦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工程伦理研究遵循经验性研究范式或是仅仅作为技术哲学之下的非独立主题的现状,而去寻求工程与哲学的对话。赋能同时关涉这两个方面,它是激励性的,同时也涉及对工程实践本身的哲学分析。在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理解当代工程实践方面,这一议题尤其具备其他概念难以企及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以关系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工程主题之下的赋能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解构赋能机制的含义、过程与边界所在,从而构建一种相对完整的表述。首先,提出一种适用于工程实践的赋能定义:赋能即是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层面上满足我们对能力的综合性需求,以此激励并促成我们的个人发展(亦即我们改善自身生存境况的行动)。接着,依照行动展开与关系变化的顺序阐述赋能机制的整体框架,并将之分为四个阶段:设计和创造、嵌入与生效、转化和整合,以及最终的激励与促成。然后,探求赋能机制的边界所在及其拓展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是,工程实践的赋能机制是一种他者赋能与自我赋能相结合的关系性机制,它既涉及工程对人—技术—世界关系的重构,也牵涉我们在行动过程中对关系的转化和整合。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