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蒋一之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目标。有效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在实践中品德行为的评价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以品德心理“因素结构说、品德心理功能结构理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评价理论等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综合多元评价为理念,本研究构建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终极性评价和形成性评级相结合、多主体参与的三个“一评价体系。“一记以量化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后,对照评价指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阶段性多元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下来。“一秀以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指教师在期末根据一学期“一记评价情况,再次创设情境,请学生用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将行为习惯展示出来,然后对照事先制定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元评价。“一写以质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指教师通过一学期的观察,有针对性地用一、两句肯定、鼓励、期待的语言对30%左右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描述性评价。该评价体系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炼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12册)中适合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内容。评价内容构成主要是三条主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该评价操作主要包括评价指标提炼、评价表设计、明确评价流程、多主体参与、评价结果反馈等,借助平时的课堂教学和阶段性的评价课等途径予以实施。小学生行为习惯三个“一评价体系,经过区属22所小学两年的试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小学德育课程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还存在评价效率不够高、评价方法不够便捷、评价指标不够明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