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收藏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作     者:张逸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春晓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流动空间 人类移动性 流动性 时空数据 数据驱动 

摘      要:城市研究的基础方法面临转型,推动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传统研究中将社会看作固化的事物进行研究,而忽略其流动的本质属性,在新流动范式理论视角的构建上存在盲区。本次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旨在把握流动自身运动的规律,尝试使用流动作为工具来测度、分析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则期望提出基于流动的规划方法及管控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社会治理及城市空间组织等实践活动之中。本次研究首先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从流动的理论解释、流动的测度和特征及流动与空间研究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指出当前对空间流动的研究主要围绕行为规律与网络结构两条线索展开,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测度方法以及模型构建,在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上都有所不足,从研究区域来看,多数局限在城市局部地区或者城市间,较少有学者从城市内部切入并对流动现象进行精细化的测度和评价,从研究对象来看,当前的流动空间研究过于关注流动现象而忽视了流动本身的属性。因此,综合考虑流动的多尺度特征,有必要从不同尺度开展研究以形成对流的整体性认识。其次,针对传统方法难以提取和分析的城市内部空间流动问题,提出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流动分析方法,指出数据驱动型研究中多源异构数据应遵循的使用和分析逻辑。在方法层面,立足于数据驱动型的研究方法展开对流的研究,考虑到数据的有偏性及数据融合问题,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宏微观嵌套分析的技术流程展开分析,通过大小样本数据的嵌套分析和检验,实现对假设性结论的推导和验证。在模型层面,对既往的经典模型进行了回顾,并引入网络分析模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模型,根据量化测度的实际需要,选择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热力图等多源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再次,选取南京市为实证对象,尝试将基于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多源时空数据的流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研究,通过归纳演绎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空间要素流的分布特征及运行规律。首先对流动的整体规律进行说明,并从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在城市层面,提出流动具有距离衰减、幂律分布、多尺度的规律,在流动节点、流动连接、流动网络三个方面分别存在时序相关及空间相关、联系度替代物理距离、连接性弱化邻近性的特征,在社区层面通过出行距离和流动性两个维度划分四类典型社区,通过对四类典型社区的分析,指出一方面微观个体流动可以用排队理论进行解释,一方面存在接入性强化流动性的特征规律。在分析了流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对空间流动性的作用机制假设及主要影响因素,即人类行为活动导致流动的产生,流动的运行受到地理空间环境的约束,流动的方式接受要素流动模式的引导,通过对比分析法的方式,借由四类典型社区的比较对假设展开阐述过程,再基于空间统计理论,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机制假设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回归检验。最后,结合促进要素流动的规划目标,提出在规划方法及实践层面的反思及建议。首先阐明流动社会的空间观,指出可以从个体行为和复杂网络两个角度理解空间流动现象,以及社会流动与地理流动的关系,再从空间规划方法和空间组织模式两个方面展开基于流动的空间规划应用的探索,提出空间规划方法应该从社会感知走向社会治理,空间组织模式的着眼点则应该从场所空间逐步过渡至流动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动的管控规律,提出基于共享、开放、正义理念的流动管控模式及策略建议。本文正文共约48000字,图表97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