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穗清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40102[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不公平厌恶是一种在人类社会中能够被广泛观察到的社会偏好。儿童的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教育、社会和宗教等其他因素对不公平厌恶发展的潜在影响。国外的研究集中考察了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轨迹,较少关注不公平厌恶的认知机制以及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学前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及其作用机制。实验1探究有利不公平厌恶在4~6岁期间的潜在发展规律,以及心理理论和工作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实验2考察5~6岁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状况,并试图分析心理理论和工作方式对其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1)4岁组、5岁组、6岁组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有利不公平厌恶在4~6岁期间仍处于发展潜伏期。(2)相比并行工作,儿童在合作工作后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出现率显著提高。分层卡方检验发现,4岁组、5岁组儿童工作方式对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边缘显著;6岁组儿童工作方式对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显著。(3)心理理论总得分与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存在正相关关系。(4)进一步分析发现,一级心理理论得分与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不相关,二级心理理论得分与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存在正相关。二级心理理论能够正向预测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发展。(5)二级心理理论是年龄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完全中介变量,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受到工作方式的调节。相比并行工作,二级心理理论高的儿童在合作工作后更容易表现出有利不公平厌恶。实验2的结果表明,(1)4岁组、5岁组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利不公平厌恶处于稳定发展阶段。(2)在不同工作方式情景下,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理论总得分、一级心理理论得分、二级心理理论得分与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均不相关。整个研究表明,有利不公平厌恶和不利不公平厌恶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与作用机制。有利不公平厌恶在4~6岁期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受到一条潜在发展路径的影响:在同伴合作的情景中,儿童自身的二级心理理论越高,他们越容易表现出有利不公平厌恶。不利不公平厌恶在4~5岁时已得到普遍发展,不受个体心理理论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共同努力的影响,是一种不需社会认知且发展稳定的公平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教师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1)对公平的关注从儿童道德教育转向日常生活;(2)支持儿童合作活动,重视合作对公平培养的作用;(3)重视心理理论在公平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