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祝遵崚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4[工学-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摘 要: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作为历史印记,见证城市发展历程,蕴含丰富历史文明,具有考古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然而在南京市遗址公园调研过程中,发现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文化叙事性不足、缺乏空间观赏美、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导致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建设落后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公众与传统地域场所间的链接断裂,公众对于遗址公园文化空间的需求度和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遗址公园的文化空间进行叙事性传达,实现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建设的核心目标,满足游客关于历史文化感知的需求,是当下景观设计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叙事学出发,根据研读相关文献及遗址公园现状调研,确定评价指标;利用设计行业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加权法,建立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评价模型;并通过遗址公园普查确定样本公园,并对其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因子加权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以评价结果和调研结果为基础,进而提出文化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改进策略,旨在保护遗址的同时更好地传达遗址历史文化内涵。首先,研究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和空间叙事相关理论概念,梳理二者的发展现状及历程并分析其局限性,探讨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和叙事性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和遗址公园文化空间现状确定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叙事性评价模型。根据公园普查确定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和石头城遗址公园为研究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和模型实例验证。结合层次分析法、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因子加权法,计算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评价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1)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影响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的关键因素,在评价体系的准则层中历史可读性的指标权重最高。(2)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设计现状在历史可读性、文化易读性、审美感知性、空间愉悦性和自然适宜性层面存在共性问题,如历史延续性不足、景观空间叙事手法单一等。(3)遗址公园叙事路线与遗址公园内景观结构、遗产分布位置关系密切。最后,将样本公园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横向对比,总结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前文的实地调研情况,分别从历史、文化、审美、空间和自然等五方面提出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提升设计策略,具体策略如下:(1)结合历史背景凸显遗址可读性。科技赋能叙事,塑造多维度感知;活化遗址形象,延续历史文化内涵。(2)利用景观要素塑造文化可读性。联动散落节点,完整叙述场地故事;引用叙事修辞,完善空间细节表达;创办体验活动,重视文化互动性。(3)基于人本理念优化审美感知性。遵循人本原则,保障场景舒适性;选用图文叙事,兼顾空间观赏美;善用材质肌理,强化视觉协调性。(4)运用整体设计提升空间愉悦性。合理规划布局,赋予历史空间多功能;设定故事情节,编排叙事空间序列;增加服务设施,注重公园后期维护。(5)塑造生态景观彰显自然适宜性。塑造自然景观,丰富物种多样性;利用基础环境,营造公园历史意境;定位植物主题,烘托景观文化氛围。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拓宽叙事学与设计领域结合的范围,以往的叙事性设计多集中于博物馆和历史街区,本文基于南京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探讨遗址公园中文化空间的叙事设计,形成系统的遗址文化空间叙事性设计框架。同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丰富研究方法类别,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加权法和德尔菲法建立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评价体系。根据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提出针对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提升的设计策略,该设计策略可促进南京市遗址公园实现地域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