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矢状骨面型对下颌孔解剖位置影响的CBCT研究 收藏
不同矢状骨面型对下颌孔解剖位置影响的CBCT研究

不同矢状骨面型对下颌孔解剖位置影响的CBCT研究

作     者:崔啸尘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威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下颌孔 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CBCT 矢状骨面型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 

摘      要:目的:在正颌外科手术的操作过程中,以及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往往需在下颌孔(Mandibular foramen,MF)周围进行操作,由于MF解剖位置的复杂性,如果没有仔细辨认这些解剖结构,往往导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失败,甚至可能造成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对MF解剖位置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中提高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及减少正颌外科手术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共收集150例(共计300侧下颌骨)就诊于我院患者的CBCT图像,其中骨性I类面型患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骨性II类面型患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骨性III类面型患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通过对MF与下颌骨上界,下界,前界,后界及咬合平面间距离的观察测定,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MF距下颌升支下缘、前缘及后缘的距离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F距下颌升支上缘的距离测量中,骨性I类组平均值为:20.37mm,骨性II类组平均值为:19.92mm,骨性III类组平均值21.83m m。其中骨性III类组MF距下颌升支上缘的距离比骨性II类组平均长1.90±2.62mm(P0.05);在MF距咬合平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中,骨性I类组平均值为2.05mm,骨性II类组平均值为0.22mm,骨性III类组平均值3.54mm。其中骨性III类组MF比骨性II类组平均高3.31±4.27mm(P0.05),骨性I类组MF比骨性II类组平均高1.83±3.07mm(P0.05)。 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测定三类矢状骨面型MF距下颌支各边缘及咬合平面的距离发现MF位置因人而异,其中骨性II类组MF距下颌升支上缘的距离明显小于骨性III类,骨性II类组MF距咬合平面的距离明显小于骨性I类组及骨性III类组,这一信息将会有助于提高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成功率,并为正颌手术行切开截骨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正颌外科手术的并发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