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余银芳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鸡内金是一味来源广泛、价格适宜且药用价值极高的动物药,有化积、消石、健脾、固精止遗、活血通经等功效,是消食健脾的临床要药。因鸡内金自身存在苦味,直接煎煮成汤剂口感较差,患者对其依从性很低,因此临床上采用炒鸡内金入药较多,而且有研究发现炒鸡内金与鸡内金相比有效成分含量更高,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同时对其苦味矫正也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依照《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对鸡内金进行炮制工艺研究,根据《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的要求制备标准汤剂,对其进行提取、浓缩、制粒工艺参数的优化,并引入电子舌技术,在制粒过程中对其苦味进行改良,最终制备成炒鸡内金配方颗粒并建立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如下: 1.炒鸡内金炮制工艺的研究:以氨基酸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相结合优化炒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经对比发现炒制后的鸡内金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生鸡内金中的氨基酸含量,根据响应面预测模型确定最佳炮制条件为:翻炒时间4min、翻炒温度200℃、翻炒频率100min/次,测得氨基酸含量为76.05mg/g,且炮制后的炒鸡内金外观形态符合炮制规范要求。以优化后的炮制工艺制备15批炒鸡内金,测定平均氨基酸含量为76.28mg/g。 2.炒鸡内金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以氨基酸含量、核苷类成分含量转移率和出膏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L9(3~4)正交实验,通过对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3个因素的考察,对炒鸡内金标准汤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煎煮次数是主要影响因子,经综合考虑后确定炒鸡内金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方案为加水量10倍水,煎煮次数2次,每次煎煮60min,经减压浓缩后冷冻干燥得标准汤剂的干燥粉,并对15批标准汤剂进行质量研究,水分值含量均小于10%,浸出物含量均大于15%,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值为98.16-106.58μg/g,15批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相似性均大于0.9,表明相似性良好。 3.炒鸡内金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以添加辅料最少为原则,综合考虑颗粒得率与颗粒形态后最终确定选用干法制粒方式。以一次颗粒得率、溶化性和吸湿率为指标,综合电子舌对其苦味程度的响应值的判定,考察不同种类辅料联用以及辅料添加比例不同对其结果的影响。以一次颗粒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考察滚轮转速、滚轮压力、进料速度对结果的影响,其中滚轮转速和滚轮压力对结果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炒鸡内金配方颗粒干法制粒的最佳辅料种类及添加比例和最佳工艺参数:辅料比例为浸膏粉:麦芽糊精:羟丙基甲基纤维素(8∶5∶3),工艺参数:滚轮转速4 r/min,滚轮压力为40 bar,送料速度为20 r/min。 4.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考察:按上述工艺制备10批炒鸡内金配方颗粒,《中国药典》中对鸡内金项下并无质量要求,参照江西省炒鸡内金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对炒鸡内金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进行完善补充,对样品进行性状、鉴别、检查以及核苷类成分特征图谱的建立,该颗粒剂外观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的颗粒;气微腥,味;不符合粒度要求的颗粒总合均未超过10%,水分含量测定均小于8%,溶化性均合格,核苷类成分含量值为93.47-104.42μg/g,各批配方颗粒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证明相似性良好。 综上所述,通过对炒鸡内金配方颗粒的制备研究和质量评价为动物类中药及含苦味物质类中药制备配方颗粒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