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的通知 收藏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的通知

颁布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00419

实施日期:20100419

时 效 性: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摘      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的通知 各高职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继续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拟开展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验收标准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厅组织专家制定了《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方案》(以下简称“验收方案,详见附件1)。“验收方案将作为省高职院校示范性专业验收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二、验收范围 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采取自愿申报验收的原则。通过验收的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将作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予以命名。原为示范性建设专业、已经参加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的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不参加验收,直接认定为示范性专业。 三、验收条件 申报验收的专业原则上应符合以下条件:1.须为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2.专业设置4年以上并连续招生,有2届以上毕业生,毕业生累计100人以上;3.学历教育在校生200人以上;4.学校对该专业有专项建设投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5.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好,专业就业率、就业对口率高。6.学校承诺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面向全省高职院校共享,在实际应用和资源共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验收方法 我厅组织专家进行网上评审。网上评审主要依据“验收方案指标要求对学校提交的示范性专业验收总体报告,专业分项自评报告、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见附件2)和数据分析报告(限一万字之内)、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具体内容见附件3)和有关的佐证材料等进行评审。 五、验收程序 (一)校内验收。5月30日前,各校根据 “验收方案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的自查自评、总结和校内验收工作,依据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专业数据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组织5人以上校内外专家进行验收,并撰写学校示范性专业验收总体报告。 (二)学校申报。各校在 5月30日前以正式办文形式向我厅报送《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汇总表》(见附件4),同时报送学校示范性专业验收总体报告(附专家验收意见和签名)、专业分项自评报告、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和汇总表电子版到qibajiu@***。有关材料最迟应在5月30日前在学校网站上开通运行,并面向全校师生公开。 (三)专家评审。 (四)公示、公布。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等确定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公示名单,发文公示、公布。 六、其它事项 (一)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对照“验收方案进行自评自建,重在建设,提高质量,通过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带动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优化,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此次验收工作是对2005、2006年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的最后验收工作。“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支持各校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标准,坚持高职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创建特色专业,打造高职品牌。 联系人:张坚雄,电话:(020)37627715。 本文附件不印发,请在教育厅网站(http://***)下载。 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19日 无标题文档附件1: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验收方案 一、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2.教学基本条件 2.1教学团队结构 ※ 2.2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2.3教学团队建设 2.4实践教学条件 ※ 2.5经费投入 2.6教材与图书资料 3.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3.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3.3实践教学 ※ 3.4教研教改成果※3.5产学研结合※3.6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4.人才培养质量 4.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 4.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 4.3学生满意度 4.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 5.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 二、等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等级标准 等级 A级 C级 ABCD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1.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1.专业定位准确,专业建设能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2.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了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3.学校各级领导高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