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发文文号:吉农计发1号
颁布部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20160312
实施日期:20160312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摘 要: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 (吉农计发〔2016〕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吉林省科技厅 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吉林省水利厅 吉林省林业厅 2016年3月12日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30年) (2016年3月)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吉林、促进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大省,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导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方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目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以稳产、高产优质粮食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自然灾害影响,推进粮食均衡增产和优质高效技术不断创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五年来,全省粮食产量提高160多亿斤,连续跨越500亿、600亿、700亿三个百亿斤台阶,连续三年超过700亿斤,总产从全国第五位跃升到第四位,单产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13万吨和55.6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总产值143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835亿元。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严格控制耕地资源占用,提高水资源、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遏制了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重点推广控肥控药控水、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达到3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逐年增强。农田生态、林地生态、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稳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43.9%,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中部引松供水工程,松原灌区工程,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和月亮泡蓄滞洪区“两江一区工程建设,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措施,稳步建立自然、循环、无污染、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4.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增大乡镇村屯绿化量,突出美化,打造精品。目前60%以上的村屯绿化覆盖率大于30%以上,县级公路、铁路和乡级公路50%以上达到绿化美化标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村屯“四旁绿化美化,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的同时,耕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加速恶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相互叠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土地资源。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趋势难以扭转。耕地资源质量基础较好,优质黑土区总面积1248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和冲积土,土壤养分贮量较高,肥力较高。但是近年来土地超强度使用,土地质量下降十分明显,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变硬,土壤蓄水能力明显下降,造成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