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发文文号:皖政办30号
颁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0414
实施日期:20110414
效力级别:地方工作文件
摘 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皖政办〔2011〕3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直属机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皖政〔2009〕83号),主动适应示范区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思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我省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9市59县(市、区)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9年末,示范区有中等职业学校347所(其中技工学校63所)、在校生56.6万人(其中技工学校6.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5%、59.1%;有高职院校50所、在校生3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8.1%、79.5%。 与此同时,示范区职业教育还存在基础能力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用工需求不相符合等问题。与示范区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有待快速增强,服务能力需要加快提升,以便更好地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和示范区建设规划总体要求,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围绕示范区承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保证事业规模、调整内部结构、强化基础能力、深化教产合作、提升服务水平,为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改革创新示范。 (三)发展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行业和社会全面、全程、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制。 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办学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以提升基础能力、推进教产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培训网络为突破口,分步推进,协调发展。 立足区域,着眼全局。加快示范区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升示范区职业教育服务承接产业能力,推动区域合作,辐射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适应示范区建设需要,围绕示范区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进示范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事业规模扩大、基础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强。 (一)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市县为主、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教育与区域承接产业紧密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推动“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和管理制度,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发挥行业作用,加强市场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积极性,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发展局面。 (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规模逐渐扩大。 示范区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保持在50万人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规模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5万人以上。 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扩大职业培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