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6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2 篇 文学
    • 31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0 篇 管理学
    • 7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工商管理
    • 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6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5 篇 工学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建筑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法学
    • 2 篇 政治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3 篇 城市
  • 3 篇 都市空间
  • 3 篇 媒介使用
  • 2 篇 微博
  • 2 篇 城市化
  • 2 篇 城市传播
  • 2 篇 人际传播
  • 2 篇 社区认同
  • 2 篇 电影
  • 1 篇 手机
  • 1 篇 传播影响力
  • 1 篇 出租车
  • 1 篇 大众媒介
  • 1 篇 结晶形象
  • 1 篇 物理学
  • 1 篇 新媒体
  • 1 篇 信息化城市
  • 1 篇 流行歌曲
  • 1 篇 影像文本
  • 1 篇 个案研究

机构

  • 13 篇 复旦大学
  • 3 篇 厦门大学
  • 2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2 篇 香港城市大学
  • 2 篇 苏州大学
  • 2 篇 中国美术学院
  • 2 篇 中山大学
  • 1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1 篇 暨南大学
  • 1 篇 兰州交通大学
  • 1 篇 大连民族学院
  • 1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1 篇 同济大学
  • 1 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 1 篇 安徽大学
  • 1 篇 广西大学
  • 1 篇 清华大学
  • 1 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1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 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

  • 2 篇 张志安
  • 2 篇 沈菲
  • 1 篇 杨有庆
  • 1 篇 林立
  • 1 篇 陈桂琴
  • 1 篇 白润生
  • 1 篇 陆晔
  • 1 篇 张婷婷
  • 1 篇 潘霁
  • 1 篇 谢清果
  • 1 篇 赵民
  • 1 篇 周岩
  • 1 篇 宗怡
  • 1 篇 汤菁
  • 1 篇 曾一果
  • 1 篇 张杰
  • 1 篇 楚亚杰
  • 1 篇 吴胜涛
  • 1 篇 王琛
  • 1 篇 潘晓慧

语言

  • 4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任意字段=“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46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排序:
都市空间中的阶层区隔
都市空间中的阶层区隔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於红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下上海,首先,消费作为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延伸到了对于空间的消费。其中,住房已成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社会区隔的能指。其次,围绕住房消费而正在形成中的都市中产阶层,是一个内部具有较大差异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对岸”的想象与接触:两岸媒体交流与人际交流的演化历程及都市共同体初探
“对岸”的想象与接触:两岸媒体交流与人际交流的演化历程及都市...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黄裕峯 吴胜涛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峡两岸从早期互不接触到单向交流以及如今的双向"大交流"时期,交流模式与传播路径也在产生变化。1949年开始的海峡两岸单向交流主要是相互的单向宣传,包含了对境内与境外的宣传;1987年之后是以新闻交流为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Web 2.0时代的职场社交:日常经历和自我效能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使用(英文)
Web 2.0时代的职场社交:日常经历和自我效能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使用...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潘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本文在社会认知理论框架内,考察人们自人脉关系获取有用信息的经历及不同层次的自我效能如何影响人们用手机,短消息或社交网站与人交往的行为。社交媒体使用被界定为众多日常社交手段的一种,并与其他形式的日常社交经历勾连起来。另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传统认知图式和现代性体验:近代都市交往中的意外后果——以1920年代“社交公开”运动为中心
传统认知图式和现代性体验:近代都市交往中的意外后果——以1920...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张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1920年代,五四精英倡导"社交公开",女性个体解放和男女平等公开交往拥有了话语层面的合法性,自由个体和社交空间的平等交往法则在舆论和媒介层面被建构出来。然而,社交公开作为一种创造个体的努力,出现了双重意外后果。一方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规训与溢出:《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商业空间建构,1949-1966
规训与溢出:《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商业空间建构,1949-1966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董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近代上海拥有较之中国过去任何时期更密集和更高的地方商业文化(卢汉超,2004)。而1949年被中共接管后,上海的公众空间被认为是一扫一扫昔日的女性化、商业化和洋化(叶文心,2010)。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新民晚报》的文本透视在"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生代农民工与信息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与信息城市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邱林川
信息城市的概念,自1989年由卡斯特系统阐述以来,往往只是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学者精英们关注的宏大叙述及巨额投资项目。在回顾文献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年深圳信息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不同观点,即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深圳信息城市建设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城市形象传播:政府的角色与路径
城市形象传播:政府的角色与路径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潘晓慧
全球化时代将城市卷入高度竞争,塑造和传播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势在必行.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方兴未艾,适合城市形象传播的模式也在研究中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少数民族外来工与传播科技
少数民族外来工与传播科技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王琛
少数民族外来工是外来工中的边缘群体,他们往往被笼统地视为一般的农民工而较少受到学界的认真关注。一般而言,由于主要来自于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以及文化教育的贫乏,他们不仅与城市人、甚至与一般的农民工相比,也存在较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城市的本地意识与政策导向的背离——《平潭日报》消息来源与议题建构的视角
城市的本地意识与政策导向的背离——《平潭日报》消息来源与议题...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谢清果 王昀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海峡传媒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消息来源对于媒介议题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媒介通过引用不同的消息来源策略,塑造不同的议题倾向,从而达成其媒介意图。本文以平潭综合试验区地方党报《平潭时报》为例,通过对其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消息来源进行内容分析,试图了解该报的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同一效果到差异效果:对新媒体与主观阶层认同关系的多层分析
从同一效果到差异效果:对新媒体与主观阶层认同关系的多层分析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
作者: 周葆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
本文在以往单一地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运用2010年《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数据(N=37,279),阐述并检验新媒体使用对主观阶层认同影响在各地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研究表明,互联网与手机的采纳与使用在控制其它个体层面变量、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