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0 篇 哲学
    • 40 篇 哲学
  • 11 篇 历史学
    • 8 篇 世界史
    • 3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3 篇 法学
    • 2 篇 政治学
    • 1 篇 法学
  • 3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工学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主题

  • 6 篇 政治思想
  • 6 篇 庄子
  • 6 篇 哲学思想
  • 5 篇 道家思想
  • 5 篇 孔子
  • 4 篇 道家文化
  • 3 篇 哲学理论
  • 3 篇 价值取向
  • 3 篇 《论语》
  • 3 篇 老子
  • 2 篇 哲学思维
  • 2 篇 心学思想
  • 2 篇 《文子》
  • 2 篇 心性论
  • 2 篇 习近平
  • 2 篇 韩非
  • 2 篇 儒家文化
  • 2 篇 法家思想
  • 2 篇 《老子》
  • 2 篇 儒学思想

机构

  • 9 篇 北京大学
  • 6 篇 华北电力大学
  • 5 篇 山东大学
  • 3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3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中山大学
  • 2 篇 华侨大学
  • 2 篇 中国政法大学
  • 2 篇 厦门大学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北京交通大学
  • 1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 篇 NOT FOUND
  • 1 篇 武汉纺织大学
  • 1 篇 西北政法大学
  • 1 篇 武汉理工大学
  • 1 篇 五邑大学
  • 1 篇 天津社科院哲学所
  • 1 篇 清华大学

作者

  • 1 篇 周玲
  • 1 篇 吴学忠
  • 1 篇 谢清果
  • 1 篇 李智福
  • 1 篇 宋德刚
  • 1 篇 王威威
  • 1 篇 赵威
  • 1 篇 任健峰
  • 1 篇 赵建永
  • 1 篇 许家瑜
  • 1 篇 张乃芳
  • 1 篇 刘娇娇
  • 1 篇 王小婷
  • 1 篇 赵建功
  • 1 篇 刘黛
  • 1 篇 李伟伟
  • 1 篇 蔡利民
  • 1 篇 马天威
  • 1 篇 乔松林
  • 1 篇 庞光华

语言

  • 6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任意字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6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老子学中"道"的难题的某种寻解
老子学中"道"的难题的某种寻解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王中江
文章概述老子学中"道"的难题举例及认识"道"的路线,并从"道"与"柔"、"道"与"返"、"道"之"无"与"道"之"有"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来源: 评论
海昏侯墓本《论语》"昜昜"考
海昏侯墓本《论语》"昜昜"考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庞光华 吴珺 李凤娥 五邑大学文学院
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有《知道》篇,其中的"王道之昜昜",可对应传世本《礼记》"王道易易".经考证,今本《礼记》的"易易"应该是"昜昜"的形近而讹,当以"昜昜"为古本.
来源: 评论
道家思想中“道”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道家思想中“道”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李海峰 北京大学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非常有中华民族的特色.“道”的内涵包括了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中国人具有尊道贵德的价值取向;以道为核心的当代价值具有增加人生修养、助力生态文明,有利于国际传播.
来源: 评论
文人隐逸精神的源起与发展探析
文人隐逸精神的源起与发展探析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梁红燕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逸”的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的出口之一,更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正是“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能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并在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中彰显了他们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由"太一"概念引发的思考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由"太一"概念引发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白奚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子》的真伪及其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是著名的千年学术公案,迄今仍争论不已.本文受《太一生水》出土的引发,拟对传世先秦道家文献中的"太一"概念的含义与关涉问题的演变进行梳理,讨论《文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为《文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儒道二家之起源与老孔的理想辨析
儒道二家之起源与老孔的理想辨析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谭明冉 山东大学哲学系
从思想上,老、孔对礼坏乐崩不同的反思结论导致儒、道的分流.孔子的仁义、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其实都是原始氏族之自然相爱的返照.而且虽然方法不同,他们的最高理想都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的向往:小国寡民侧重人们自然安乐、质朴无求;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道家无为观与文化对话
道家无为观与文化对话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聂清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价值悬置并非独立的道家思想,而只是解说道家无为观念的一种独特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可以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意义进行有穿透性和涵盖性地呈现.尤其是针对现代社面对的价值冲突问题,价值悬置可以在文化对话中起到积极作用而予以消解.
来源: 评论
"道恒无为"抑或"道法自然"?--论道家主旨的典范演变
"道恒无为"抑或"道法自然"?--论道家主旨的典范演变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杨杰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虽然在后世的道家理论中,有把'无为'与'自然'视为同样概念,或者将'自然'视为前提、'无为'视为结果,'自然无为'连读的现象,但在《老子》文本中,'无为'导致'自然'的逻辑展开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庄子“物化”思想浅析
庄子“物化”思想浅析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刘娇娇 山东大学哲学系
“物化”是庄子哲学中意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庄子》“一气聚散、一体流变”的宇宙观.本文从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和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两个方面来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庄子》生态观蠡探
《庄子》生态观蠡探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李延仓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庄子》中包含着超越时空的生态思想和智慧.它以“至德之世”中人与万物的混然共处展示了理想世界的和谐生态图景;反对人力对物性的干预,认为物性自然、自由是理想生态的根基;彰扬天道自然,主张顺物无为是护持生态的根本方法.从中国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