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0 篇 哲学
    • 40 篇 哲学
  • 11 篇 历史学
    • 8 篇 世界史
    • 3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3 篇 法学
    • 2 篇 政治学
    • 1 篇 法学
  • 3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工学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主题

  • 6 篇 政治思想
  • 6 篇 庄子
  • 6 篇 哲学思想
  • 5 篇 道家思想
  • 5 篇 孔子
  • 4 篇 道家文化
  • 3 篇 哲学理论
  • 3 篇 价值取向
  • 3 篇 《论语》
  • 3 篇 老子
  • 2 篇 哲学思维
  • 2 篇 心学思想
  • 2 篇 《文子》
  • 2 篇 心性论
  • 2 篇 习近平
  • 2 篇 韩非
  • 2 篇 儒家文化
  • 2 篇 法家思想
  • 2 篇 《老子》
  • 2 篇 儒学思想

机构

  • 9 篇 北京大学
  • 6 篇 华北电力大学
  • 5 篇 山东大学
  • 3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3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中山大学
  • 2 篇 华侨大学
  • 2 篇 中国政法大学
  • 2 篇 厦门大学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北京交通大学
  • 1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 篇 NOT FOUND
  • 1 篇 武汉纺织大学
  • 1 篇 西北政法大学
  • 1 篇 武汉理工大学
  • 1 篇 五邑大学
  • 1 篇 天津社科院哲学所
  • 1 篇 清华大学

作者

  • 1 篇 周玲
  • 1 篇 吴学忠
  • 1 篇 谢清果
  • 1 篇 李智福
  • 1 篇 宋德刚
  • 1 篇 王威威
  • 1 篇 赵威
  • 1 篇 任健峰
  • 1 篇 赵建永
  • 1 篇 许家瑜
  • 1 篇 张乃芳
  • 1 篇 刘娇娇
  • 1 篇 王小婷
  • 1 篇 赵建功
  • 1 篇 刘黛
  • 1 篇 李伟伟
  • 1 篇 蔡利民
  • 1 篇 马天威
  • 1 篇 乔松林
  • 1 篇 庞光华

语言

  • 6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任意字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60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孔老论人际沟通中的"怨"--基于《论语》《道德经》的文本考察
孔老论人际沟通中的"怨"--基于《论语》《道德经》的文本考察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谢清果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怨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情感现象,它事关世人的喜怒哀乐,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先秦时期的孔老两位思想家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本文基于《论语》与《道德经》的文本探讨孔子与老子在剖析"怨"产生的原因,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试析《商君书》的“大国小治”之道
试析《商君书》的“大国小治”之道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任健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先秦时代,如何治理大国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大国小治”的主张来源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妙语.所谓“大国小治”,即对大的国家实现有效而简约的治理.商君继续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开出了“大国小治”的法家道路,其核心思想是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庄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
论庄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罗祥相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庄子《天运》中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在庄学史上常遭人误解.“性不可易”常使庄子被误解为“本性不可变论”者.而“命不可变”,因“命”在此常被误解为“命运”,故使庄子常被误解为“宿命论”者.本文通过“性不可易,命不可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老子·三十八章》中"上…"的内涵及其所含摄的价值观念新探
《老子·三十八章》中"上…"的内涵及其所含摄的价值观念新探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周耿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上…"中的"上"表示态度,意思是崇尚、重视;"上德",即对本源之德的崇尚."上德"与"下德"作为两种对"德"的态度,其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以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隆礼重法与秦汉的国家治理初探
隆礼重法与秦汉的国家治理初探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荀子在《强国》篇中说:“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区分了隆礼与重法两种治国方法.荀子的学说被时人称为帝王之术,可见他重视的是成为王的礼,而不是成为霸的法.自汉代以来,治国方法是霸王道杂之,礼与法逐渐成为了带有标签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方映灵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心理积淀以及对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王龙溪心学思想的双重解读
王龙溪心学思想的双重解读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郑洪晓 华北电力大学
王龙溪的思想中存在着双重特征,即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品格.从理想角度上讲,王龙溪提倡一种"圆善"的道德理想主义;从现实角度上讲,王龙溪的思想又有着现实的实用性,主张循序的教学方法与渐进的修养工夫.由其论述的疏阔,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法家学说与西汉的皇权主义--以“冠履之喻”为中心的考察
法家学说与西汉的皇权主义--以“冠履之喻”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乔松林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
冠的本义是头部饰具,因先秦儒家的冠礼而具有了等级秩序的象征意义.法家更进一步,将履和冠并提,运用到阐述其尊君思想上,并形成了异于先秦其他诸子的绝对尊君理论.“冠履之喻”也完成了由器物之别到自然之势的象征再到君尊臣卑与社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浅析韩非子“身”观念
浅析韩非子“身”观念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马天威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韩非子划分了国家、朝廷和君臣等层次的内外关系,并不断强调内在方面,最终将君主之身作为其政治构建的根本所在.同时,又因为集中了诸多的面向,君身的复杂性也尤为彰显.君主之身不仅是政治的核心,同时具有自然的面向.自然之身以自为心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己"与"自"--以孔子、老子为例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己"与"自"--以孔子、老子为例
收藏 引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作者: 宋德刚 中山大学
作为代词的"己"、"自"二字,有同有异,"己"指向人,而"自"指向人与非人.己"的内涵统归于"主体性","自"的内涵统归于"自体性".先秦诸子哲学中,孔子多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