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了水牛供体细胞不同培养处理方法对细胞周期及其核移植效果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供体细胞周期的结果显示,水牛胎儿耳皮成纤维细胞或颗粒细胞,在增长期、汇合长满期或经血清饥饿培养或0.1μg/mL蚜栖菌素(APD)+0.5﹪胎牛血清(FBS)培养处理后,G0+G1期细胞比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0.1μg/mLAPD+0.5﹪FBS培养处理的G0+G1期细胞比率最高(87.89﹪和89.04﹪);而增长期的G2+M期的细胞比率以及汇合长满期的S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但经血清饥饿处理后,DNA碎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当分别以0.1μg/mLAPD+0.5﹪FBS培养处理后的水牛胎儿耳皮成纤维细胞或颗粒细胞作供核时,重组胚的卵裂率及囊胚发育率,均显著高于血清饥饿处理或汇合长满期的同种供体细胞(成纤维细胞:70.14﹪ vs 58.29﹪和55.90﹪,21.33﹪ vs 10.55﹪和8.72﹪;颗粒细胞:74.35﹪ vs 60.51﹪和57.61﹪,22.17﹪vs10.26﹪和9.78﹪,P<0.05),但汇合长满期或血清饥饿处理的供体细胞构建的重组胚,其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将经APD处理后的供体细胞构建核移植胚胎,移植给受体水牛后有1头受体水牛妊娠并成功的产下后代.以上结果表明:0.1 μg/mL APD+0.5﹪FBS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有效的抑制细胞停留在G0/G1期,并能提高其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而且已成功的获得后代.但在本培养系统中,血清饥饿处理供核细胞是没有必要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