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9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8 篇 理学
    • 56 篇 大气科学
    • 4 篇 生态学
    • 1 篇 天文学
  • 34 篇 农学
    • 15 篇 植物保护
    • 1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7 篇 作物学
    • 2 篇 林学
  • 12 篇 工学
    • 6 篇 水利工程
    • 5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3 篇 农业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主题

  • 17 篇 干旱
  • 6 篇 沙尘暴
  • 5 篇 气候变化
  • 5 篇 降水
  • 4 篇 冬小麦
  • 3 篇 气候特征
  • 3 篇 modis
  • 3 篇 z指数
  • 3 篇 植被指数
  • 3 篇 干旱监测
  • 2 篇 地表辐射
  • 2 篇 响应
  • 2 篇 分析
  • 2 篇 小麦
  • 2 篇 反照率
  • 2 篇 评估
  • 2 篇 能量平衡
  • 2 篇 祁连山区
  • 2 篇 影响
  • 2 篇 沙尘天气

机构

  • 10 篇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
  • 8 篇 兰州大学
  • 5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4 篇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
  • 2 篇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
  • 2 篇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
  • 2 篇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
  • 2 篇 驻马店市气象局
  • 2 篇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
  • 2 篇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 2 篇 甘肃省气象局
  • 2 篇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
  • 2 篇 陕西省农业遥感信...
  • 1 篇 山东省枣庄市气象...
  • 1 篇 辽宁省灯塔县气象...
  • 1 篇 淮安市气象局
  • 1 篇 白银市气象局
  • 1 篇 湖北省十堰市气象...
  • 1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1 篇 淮安市农科院

作者

  • 6 篇 郭铌
  • 6 篇 王润元
  • 4 篇 王鹤龄
  • 4 篇 张镭
  • 4 篇 鲍婧
  • 4 篇 张强
  • 3 篇 邓振镛
  • 3 篇 闭建荣
  • 3 篇 黄建平
  • 3 篇 吕世华
  • 2 篇 王胜
  • 2 篇 卓静
  • 2 篇 宗英飞
  • 2 篇 张良
  • 2 篇 周碧
  • 2 篇 管晓丹
  • 2 篇 张存杰
  • 2 篇 曹贤洁
  • 2 篇 房稳静
  • 2 篇 赵鸿

语言

  • 91 篇 中文
  • 2 篇 英文
检索条件"任意字段=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
93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排序:
风蚀沙流层质量通量垂直分布的数值模拟及沙粒跃动特征参数的估算
风蚀沙流层质量通量垂直分布的数值模拟及沙粒跃动特征参数的估算
收藏 引用
中国气象学2008年年会干旱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
作者: 李万元 吕世华 沈志宝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
风蚀地表上跃动沙流层的垂直质量通量结构与沙丘形成直接相关,也与沙流危害程度密不可分。Shao(2005)建立的沙流层相似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出裸露、干燥、疏松、单一沙地地表上沙流层的质量通量垂直分布廓线,Liuetal.(2006)也针对该类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生态环境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气象学2008年年会干旱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
作者: 李登科 卓静 何慧娟 王钊 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植被覆盖、水体变化、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对红碱淖的生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关于甘肃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的讨论
关于甘肃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的讨论
收藏 引用
中国气象学2008年年会干旱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
作者: 安林 段文广 刘彦忠 姚正柏 史宝秀 兰州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兰州市气象局
国内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在本世纪初也有了持续发展,各地相继研制了业务技术业务系统并投入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际,但同期各地气象预报业务却从业务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走向了集成化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系统既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