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及性别对湘中黑牛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7头湘中黑牛(安格斯与湘西黄牛杂交一代,去势公牛23头,母牛24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育成期,从6.5月龄开始,所有试验牛在育成期采食同一种饲料,历时184天,然后进入第二阶段育肥期,该阶段采用2×2×2因子,两个能量水平(FDN:70%、80%DM)、两个蛋白水平(CP:11.9%、14.3%DM)、性别(去势公牛、母牛),分为四个营养水平组,高能量低蛋白、高能量高蛋白、低能量低蛋白和低能量高蛋白组。高能量低蛋白组去势公牛5头,母牛6头,其余三个组平均每组12头牛,公牛母牛各半,育肥期146天后屠宰,进行胴体与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肉牛的日增重与屠宰体重没有受到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及性别的影响。与低能量水平相比,日粮高能量水平在降低动物的干物质采食量(6.76kg vs 7.48 kg DM/d,P<0.01)的同时促进了试验牛胸围的增长(46.1 cm vs 36.8 cm,P<0.01),胴体脂肪(19.9%vs 16.3%,P<0.05),肌间脂肪的沉积(29.9%vs 22.8%DM,P<0.01),提高了高档优质肉块出肉率(39.9%vs 36.5%,P<0.05)。日粮高蛋白水平则提高了屠宰率(53.4%vs 54.9%,P<0.05)。母牛的体长增量小于公牛(9.0 cm vs 8.3 cm,P<0.01),但胴体脂肪高于去势公牛(16.8%vs19.4%,P<0.05)。肉质特性,包括剪切力(3.14 kg)、滴水损失(2.5%)、蒸煮损失(31.5%)、系水力(52.9%)以及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风味物质未受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和性别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结论:湘中黑牛的胴体指标与肌肉化学成分受日粮营养水平及性别影响显著,生长性能、肉质特性及营养风味物质含量未受到能量、蛋白、性别影响。
试验选取432只1日龄体重均匀、健康AA肉鸡公雏,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A组全程饮用酸化剂;B组1~14天饮用酸化剂,随后7天停用,再7天使用酸化剂,重复直至试验期结束;C组1~14天饮用酸化剂,从第15天起,每天饮用含酸化剂的水6 h(10 a.m p.m),直至试验结束;D组为抗生素对照组,饮用正常地下水,饲喂抗生素日粮,其他各组均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42 d,统计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试验期结束后,每个重复选取1只鸡屠宰,测定胸肌和腿肌的肉品质、胃肠道pH、十二指肠食糜消化酶、小肠黏膜形态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A、B、C组21d平均体重和1~21 d平均日增重均低于D组(P<0.05),A、B组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A、B、C组分别较D组降低了胸肌24 h pH和腿肌45 min pH(P<0.05),显著降低肉鸡胸肌肉色L*值(P<0.05),提高胸肌肉色a**值(P<0.05),显著降低肉鸡胸肌和腿肌的滴水损失(P<0.05),降低了肉鸡胸肌蒸煮损失(P<0.05),对肉鸡腿肌肉色、腿肌蒸煮损失、胸肌和腿肌剪切力、肌内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3)A、B、C组肉鸡嗉囊和回肠pH均低于D组(P<0.05),B、C组嗉囊pH显著低于D组(P<0.05),A、C组回肠pH显著低于D组(P<0.05),不同处理组间十二指肠消化酶和盲肠微生物数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饮水添加酸化剂与日粮中添加抗生素对肉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肉鸡肉品质,饮水添加酸化剂可以替代日粮中添加抗生素应用于肉鸡生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