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生物体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组分,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刺激活化。通过cDNA文库筛选和RT-PCR扩增的方法,从水稻幼穗中克隆了1629bp长的OsMPK14基因cDNA序列,其中包含162...
详细信息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生物体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组分,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刺激活化。通过cDNA文库筛选和RT-PCR扩增的方法,从水稻幼穗中克隆了1629bp长的OsMPK14基因cDNA序列,其中包含1629bp的ORF,编码542个氨基酸。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提示,第12~304位氨基酸对应一个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cDNA序列在水稻基因组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该基因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上,编码区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OsMPK14在水稻幼苗的根和地上部分均有表达,且该基因的表达受到盐胁迫、ABA、低温、干旱和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参与了水稻对盐害和低温的胁迫应答,并且处于激素ABA的调控之下。RNA原位杂交分析显示,OsMPK14转录本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并在雌雄蕊形成期的水稻幼穗中广泛分布,提示该基因不仅参与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而且与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关系密切。
紫扇贝原产于南美地区,于2008年由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教授引进中国并开展了其与海湾扇贝的杂交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生长优势及强抗逆性的杂交后代。本研究应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对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杂交子代幼虫及成体扇贝进行了鉴定。首先,应用已发表的31对海湾扇贝微卫星引物在紫扇贝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筛选出种间通用性引物12对,其中有7对在杂交子代中的扩增产物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来自父母本群体的特有条带;利用ITS序列对紫扇贝、海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中同时包含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特异ITS序列条带;同时,我们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分别以海湾扇贝和紫扇贝基因组做探针,对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基因组均继承了来自双亲的各一套染色体。本研究通过对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杂交子代及亲本进行遗传分析,确定了杂交扇贝为真正的杂交种,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和进一步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