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是交际双方实现人际互动的重要途径,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形式。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借助情态传递自身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态度,情态偏移则是译者为重构语境在语言层面进行的资源调度。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汉语情态理论框架,借助语料库工具对Report from Red China及其中文译本《北行漫记》进行了考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情态调节文本的命题内容及意义,进而传达其态度与立场。通过对文本中情态资源的整体分布、类型、取向与量值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发现,译者对原著大部分情态资源进行了保留,从而还原原著作者对国民党、日本军队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其党政军民的观察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译者倾向于采用"扬己抑他"的策略,有选择地通过增加、删除情态资源或者更改情态类型、取向与量值等方式,从而强化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其党政军民的积极形象,突出国民党及日本军队的消极形象。本文认为,《北行漫记》译者通过对原文进行有选择的情态偏移,在原著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红色中国"形象,展现了中方抗日史实以及中共党人与中国的积极形象,为抗战时期"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