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于1971年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首次发现(Sethi et al. 1971)。目前,在巴基斯坦(Maqbool 1981),埃及(Aboul-Eid and Ghorab 1983),泰国(Chinnasri and Chitsomkid 1995),尼泊尔(Sharma and Pande 2001),葡萄牙(Co...
详细信息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于1971年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首次发现(Sethi et al. 1971)。目前,在巴基斯坦(Maqbool 1981),埃及(Aboul-Eid and Ghorab 1983),泰国(Chinnasri and Chitsomkid 1995),尼泊尔(Sharma and Pande 2001),葡萄牙(Correia and Abrantes 2005),美国(Stalcup 2007),希腊(Skantar et al. 2012),阿富汗(Asghari et al. 2013)和我国广西(Wu et al. 2017)等地均有报道。玉米孢囊线虫病曾对世界玉米生产安全产生严重危害。2018年Cui et al.(2020)在河南许昌发现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危害玉米,这是我国黄淮海地区首次发现危害玉米生产的孢囊线虫。随后,2017-2020年期间,对河南18个省辖市的50个县/区玉米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在3个县/区(濮阳市清丰县,许昌市长葛市和许昌市禹州市)检测发现玉米孢囊线虫(H. zeae)。为探究河南省玉米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玉米土壤浸出液、玉米根系分泌物和玉米根汁对玉米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孢囊线虫孵化最适温度为28℃~30℃,30d的累积孵化率在15.84%~16.51%;在5℃和37℃下累积孵化率分别为0.19%和6.49%,表明低温和高温抑制其孵化;在28℃下,经5倍和50倍的土壤浸出稀释液和玉米根系分泌稀释物处理,玉米孢囊孵化率分别为14.25%、14.82%和24.74%、26.41%,明显高于清水对照组且稀释倍数与其孵化率成正比;不同浓度的玉米根汁则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通过探究玉米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可以为玉米孢囊线虫的防治和生物学习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