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1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07 篇 工学
    • 94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8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5 篇 机械工程
    • 5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 篇 软件工程
    • 3 篇 电气工程
    • 2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 篇 理学
    • 3 篇 物理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化学
    • 1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主题

  • 7 篇 中子学
  • 5 篇 nif
  • 5 篇 clam钢
  • 3 篇 ads
  • 3 篇 cosine
  • 3 篇 聚变堆
  • 3 篇 mcam
  • 3 篇 离子辐照
  • 3 篇 乏燃料
  • 3 篇 加速器驱动
  • 3 篇 国家点火装置
  • 3 篇 嬗变
  • 2 篇 燃料循环
  • 2 篇 模拟方法
  • 2 篇 快中子脉冲堆
  • 2 篇 tbm
  • 2 篇 剂量评估
  • 2 篇 核材料
  • 2 篇 离子注入
  • 2 篇 堆芯物理

机构

  • 36 篇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
  • 36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9 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
  • 10 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
  • 8 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 7 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 6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4 篇 清华大学
  • 3 篇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3 篇 华北电力大学
  • 3 篇 兰州大学
  • 3 篇 中物院核物理与化...
  • 2 篇 核物理与化学研究...
  • 2 篇 二炮工程设计研究...
  • 2 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
  • 2 篇 四川大学
  • 2 篇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
  • 2 篇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
  • 2 篇 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33 篇 fds团队
  • 31 篇 吴宜灿
  • 20 篇 黄群英
  • 18 篇 曾勤
  • 12 篇 胡丽琴
  • 10 篇 龙鹏程
  • 9 篇 宋勇
  • 9 篇 蒋洁琼
  • 9 篇 王明煌
  • 7 篇 陈艳
  • 7 篇 高胜
  • 7 篇 刘少军
  • 7 篇 王志光
  • 6 篇 庞立龙
  • 6 篇 王国忠
  • 6 篇 崔明焕
  • 6 篇 黄波
  • 6 篇 姚存峰
  • 6 篇 孙建荣
  • 6 篇 申铁龙

语言

  • 11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任意字段=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排序:
1/3尺寸聚变实验包层模块电子束焊接研究
1/3尺寸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电子束焊接研究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吴庆生 郑树 韩骞 刘少军 李春京 黄波 韩洋洋 黄群英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聚变包层是聚变能研发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功能为实现能量转换和氚增殖等。国际热核实验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s Reactor)是验证未来聚变包层关键技术的重要实验平台,世界各国针对各自的聚变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Ta含量对中国低活抗辐照结构钢CLAM机械性能影响研究
Ta含量对中国低活化抗辐照结构钢CLAM机械性能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韩洋洋 刘少军 李春京 彭蕾 吴庆生 黄波 郑树 黄群英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低活铁素体/马氏体钢由于其具有较低的辐照肿胀和热膨胀系数、较高的热导率等优良性能,以及相对较为成熟的工业技术基础,被普遍认为是未来聚变示范和商用聚变电站的首选候选结构材料。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与国内外相关单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H、He离子注入LiTaO3表面改性研究
H、He离子注入LiTaO3表面改性研究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庞立龙 王志光 姚存峰 孙建荣 申铁龙 朱亚斌 崔明焕 盛彦斌 魏孔芳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聚变中的增殖材料必须要求有尽可能高的氚释放性能,极端条件下高的热、机械及学性能等稳定性。钽酸锂(LiTaO)作为聚变候选氚固态增殖材料,相比其他锂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低氚释放温度、低热膨胀率等特性,被认为是非常...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子学三维动态可视分析方法研究与程序发展
中子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与程序发展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何桃 龙鹏程 周少恒 邱岳峰 应栋川 曾勤 胡丽琴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
中子学分析涉及复杂的几何模型和大规模三维数据场,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如人工提取和手工比对等,高效的中子学可视分析软件的缺乏已成为中子学分析工作的瓶颈。为解决中子学分析过程不直观、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在FDS团队自主研发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低活抗辐照结构钢CLAM辐照性能研究进展
中国低活化抗辐照结构钢CLAM辐照性能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彭蕾 黄群英 葛洪恩 刘少军 黄波 吴宜灿 戴勇 朱升云 大贯聪明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PSI)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 日本北海道大学
高流强聚变中子将材料内部产生辐照缺陷和氦等嬗变元素,这将使材料性能下降和产生辐照损伤,聚变中子辐照损伤的影响因素复杂,机理尚未阐明,是目前聚变候选结构材料低活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缺乏强流聚变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Visual BUS中MCNP重复结构几何的自动建模及可视研究
Visual BUS中MCNP重复结构几何的自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熊健 王国忠 龙鹏程 曾勤 胡丽琴 吴宜灿 FDS Tea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重复结构几何描述经常出现在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程序(如MCNP,TRIPOLI等)的计算输入文件中,因为核装置尤其是裂变芯中常存在众多形状相同的组件,使用这种描述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建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计算时的内存消耗。但是依赖手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低活铁素体/马氏体钢研究进展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黄群英 李春京 刘少军 宋勇 吴庆生 高胜 黄波 韩洋洋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上对低活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s,Reduced 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steels)的研究已超过30年。RAFM钢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商用示范聚变电站和聚变动力的首选结构材料,是目前各国ITER测试包层概念设计的首选结构材料。目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高温液态合金回路研究进展
高温液态合金回路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朱志强 黄群英 高胜 刘松林 柏云清 宋勇 陈红丽 徐敬尧 张敏 王改英 黄善清 刘静 吕科峰 陈云龙 鲍国刚 何梅生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在先进核能系统设计中,高温液态锂铅合金被设计为聚变液态锂铅包层氚增殖剂、冷却剂和中子倍增剂,而液态铅铋合金作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的靶材和冷却剂。由于先进反应堆工作环境恶劣,高温液态合金在反应堆中流动将面临一系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MeV能量Xe离子辐照RAFM钢的微观组织研究
MeV能量Xe离子辐照RAFM钢的微观组织研究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申铁龙 王志光 姚存峰 孙建荣 魏孔芳 马艺准 盛彦斌 庞立龙 朱亚滨 崔明焕 李远飞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先进核能装置如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未来聚变内极端环境(强辐照、高温、高热和机械负载、液态金属腐蚀等)导致结构材料性能的恶,如辐照肿胀、硬与脆、腐蚀以至断裂等现象,进而严重影响结构材料的宏观性能。因此,材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加速器驱动核废料嬗变CLEAR中子学设计分析
加速器驱动核废料嬗变堆CLEAR中子学设计分析
收藏 引用
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
作者: 陈忠 陈艳 柏云清 汪卫华 曾勤 邹俊 邱岳峰 宋婧 张延云 吴亮亮 王明煌 蒋洁琼 陈红丽 黄群英 吴宜灿 FDS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核废处理已成为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加速器驱动次临界ADS是有望实现对核废嬗变处理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中高能质子打靶产生的散裂中子作为外源驱动次临界进行裂变反应,可有效地嬗变处理放射性核废料,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