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5年,美国医疗保险人群肱骨近端骨折年发生率在250/10万人,其中女性占80%。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常见,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病例的4-5%,其中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超过70%的肱骨近端骨折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相比前臂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在上肢常见骨折中处于第二位。在65岁以上的人口中,肱骨近端骨折发病排在髋部骨折和Colles骨折之后,处于第三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趋势将逐渐递增,有学者认为在未来的30年里,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可能增加3倍以上。虽然已经明确一些特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导致肱骨近端骨折,如:近期健康状况下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行走较少、神经肌肉乏力、骨质疏松、体重下降、既往摔伤病史、平衡能力减弱、母亲曾有髋部骨折病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骨密度的下降。年轻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通常由高能力损伤造成,而老年患者的受伤机制主要为平地摔倒,据文献报道平地摔倒已占到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受伤原因的80%至87%,是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对于没有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愈合和理想的功能恢复,但近期的多中心研究提示移位病例可高达64%。同时仍有20%的移位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对于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只有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才可以使骨折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绝大多数的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身上。稳定的固定需要良好的骨质,只有肱骨近端上方和后内侧存在优良骨质才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肱骨近端骨折的内侧皮质缺少支撑是骨折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髓内钉所受的应力集中要小于侧方固定的钢板。和角度锁定钢板相比,髓内钉在力学上的强度更高。在髓内钉上斜行置入肱骨距螺钉还可以增加存在内侧骨质缺损的骨折稳定性。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和三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3例)和三部分骨折(4例)的患者,其中3例二部分骨折在C臂机辅助下闭合复位,4例三部分骨折因移位较明显闭合复位困难,在透视下撬拨复位或有限切开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然后置入髓内钉,修复肩袖,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行耸肩运动,鼓励适度活动患侧腕肘关节,第3天开始肩关节被动活动,并行前屈外旋等肩关节被动训练,并逐渐加大活动幅度,2周后加强肩关节主动活动。最终随访时通过肩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评估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12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共有6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患者失去随访(两部分骨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12~24个月),骨折均在术后8~14周内初步愈合,并最终达到骨性愈合。患者最终随访时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Murley标准评分为60-95分,其中优4例,良1例,一般1例。肩关节外展:120°-140°3例,90°-100°2例,70°-80°1例。疼痛VAS评分平均为0.83±0.75(0~2)。5例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为优良,总优良率83.3%。结论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以及根据骨折和内固定物特点掌握正确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配合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闭合复位及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和三部分骨折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