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其脑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作用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致.然而,还有更多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或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开展低温治疗临床研究,并加强低温治疗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对成人低温治疗的相关文献(2000-2013年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与复习,采用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er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CEBM)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确认和推荐意见确认[1],对证据暂不充分,但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的意见提高推荐级别(A级推荐).
对于神经重症(neurocritical car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近2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the United Council for Neurologic Subspecialties,UCNS)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
详细信息
对于神经重症(neurocritical car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近2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the United Council for Neurologic Subspecialties,UCNS)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负责对神经重症医师培训并进行监督.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是神经重症肩负的最高使命,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ICU)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基本单元.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针对神经科住院医师神经重症培训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4%的医院建立了NICU(102个),75%的NICU至少配备1名神经重症医师[1].
20世纪50年代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技术开始应用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CU).本世纪初,中国NCU迅速发展,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建设标准的NCU有76个[1],因此,建立脑电图监测工作站并制定相...
详细信息
20世纪50年代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技术开始应用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CU).本世纪初,中国NCU迅速发展,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建设标准的NCU有76个[1],因此,建立脑电图监测工作站并制定相关监测规范势在必行.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指脑实质内自发性、非创伤性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2010年,一项荟萃分析(世界各地21个国家36项研究)显示:ICH发病率为24.6/10万人·年(95%C/19.7—30.7),ICH发病30d内病死率为40.4%(13.1%~61.0%),其中主要是大容积ICH患者。神经科医师必须尽早识别大容积ICH,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CU),予以监护与治疗。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
详细信息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g=0.133kP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1],病死率高达80%~100%%[2]。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