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医学
    • 3 篇 临床医学

主题

  • 2 篇 特发性震颤
  • 2 篇 脑深部电刺激术
  • 2 篇 运动障碍疾病
  • 2 篇 原发性震颤
  • 1 篇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 1 篇 不自主运动
  • 1 篇 肌张力障碍
  • 1 篇 中国
  • 1 篇 专家
  • 1 篇 立体定向
  • 1 篇 a型肉毒毒素
  • 1 篇 日常生活能力
  • 1 篇 专家共识
  • 1 篇 肌肉收缩
  • 1 篇 口服药物

机构

  • 3 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 3 篇 北京医院
  • 3 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 2 篇 广东省人民医院

作者

  • 3 篇 陈生弟
  • 3 篇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 3 篇 孙伯民
  • 3 篇 陈海波
  • 3 篇 张建国
  • 2 篇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
  • 2 篇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 2 篇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
  • 2 篇 王丽娟
  • 1 篇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
  • 1 篇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
  • 1 篇 zhang jianguo
  • 1 篇 wang lijuan
  • 1 篇 sun bomin
  • 1 篇 chen haibo
  • 1 篇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 1 篇 neurodegenerativ...
  • 1 篇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 1 篇 neurophysiology ...
  • 1 篇 chen shengdi

语言

  • 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
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收藏 引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 第12期37卷 1192-1199页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 陈生弟 陈海波 张建国 孙伯民 王丽娟 不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200025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200025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州510080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 也称特发性震颤, 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2 Hz的动作性震颤, 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1,2]。E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收藏 引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 第6期34卷 541-545页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功能神经科学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铆申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 陈生弟 孙伯民 张建国 陈海波 不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20002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100050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100050
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2].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收藏 引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年 第12期54卷 1225-1233页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 陈生弟 陈海波 张建国 孙伯民 王丽娟 不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200025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200025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州510080
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